“东欧”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2个用户的9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
[[Image:根据联合国定义的北欧(蓝色).png|right|thumb|300px|根据联合国定义的西欧(深粉色):<br>
 +
<span style="background:#4080FF; color:#4080FF; font-size:smaller">■■■</span> [[北欧]]
 +
<span style="background:#00FFFF; color:#00FFFF; font-size:smaller">■■■</span> [[西欧]]
 +
<span style="background:#FF8080; color:#FF8080; font-size:smaller">■■■</span> [[东欧]]
 +
<span style="background:#00FF00; color:#00FF00; font-size:smaller">■■■</span> [[南欧]]]]
  
 +
'''东欧'''([[英语]]:Eastern Europe),是一个政治以及地理概念,其含义有非常多重,中文原始含义即“欧洲东部的国家”,和其它欧洲分区不同,其政治含义远大于地理含义,其中无论如何被分类,[[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都会被规纳入东欧的范畴之内;在[[冷战]]时代,[[苏联]]的所有欧洲地区的构成国、以及所有[[华约]]国家都可以被算在东欧的范围之内。
  
  '''东欧'''([[汉语拼音]]:Dong'ou;[[英语]]:Eastern Europe),一般指[[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以东的[[欧洲]],但缺乏明确的定义和边界,一般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种划分方法:
+
[[文件:93729.png|right|thumb|300px|欧洲地图,包括[[东欧]](橘色)、[[西欧]](红色)、[[南欧]](绿色)、[[北欧]](紫色)以及[[中欧]](蓝色)]]
  
  '''自然地理方面的东欧''',是指较少受到[[大西洋]]和[[地中海]]海流影响,接近[[乌拉尔山]]和[[伏尔加河]](窝瓦河)流域,实际上主要是指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和其他独联体的欧洲成员国。
+
=== 概述 ===
  
  '''人文地理(主要指政治上)的东欧''',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上由共产党执政,经济上多采用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这点与[[西欧]]相反。大多东欧国家以斯拉夫民族为主体,居民多信奉[[东正教]]
+
东欧一般指[[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以东的[[欧洲]],但缺乏明确的定义和边界,一般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种划分方法:
  
== 地理 ==
+
'''自然地理方面的东欧''',是指较少受到[[大西洋]]和[[地中海]]海流影响,接近[[乌拉尔山]]和[[伏尔加河]](窝瓦河)流域,实际上主要是指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和其他[[独联体]]的欧洲成员国。
  
=== 东欧 ===
+
'''人文地理(主要指政治上)的东欧''',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上由共产党执政,经济上多采用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这点与[[西欧]]相反。大多东欧国家以斯拉夫民族为主体,居民多信奉[[东正教]]。
  
  本区的地形大致可以喀尔巴阡山为分界,分成南北两部分。
+
本区的地形大致可以喀尔巴阡山为分界,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的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小国平原广阔,为欧洲大平原的东段,地势由南向北倾斜。第四季的大陆冰河在平原南部留下肥沃的冰河外洗黄土,也在平原的中北部地区堆积了成群的冰碛丘,使平原成波状起伏。冰碛丘间的东西向洼地,自古以来即为东西向交通的必经之地。东欧南部地形较为复杂,山地平原交错,只有在匈牙利东部和罗马尼亚南部,才可见到面积较大的匈牙利平原(西)、瓦拉几亚平原(东),上覆肥沃的冲积土,为农业的重要地带。高大的山地散布,对交通构成严重的阻碍,所幸山地间有多处通谷和隘口,可作为出入的门户。本区是喀斯特地形的分布区。
  
  北部的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小国平原广阔,为欧洲大平原的东段,地势由南向北倾斜。第四季的大陆冰河在平原南部留下肥沃的冰河外洗黄土,也在平原的中北部地区堆积了成群的冰碛丘,使平原成波状起伏。冰碛丘间的东西向洼地,自古以来即为东西向交通的必经之地。
+
本区盛产小麦、马铃薯、甜菜、向日葵,养畜业发达。共产制度瓦解(因苏联解体)后纷纷加入欧盟,以廉价劳工吸引各国企业设厂,这里人口众多,城市密布、交通网发达,分布有许多著名工业区,俄罗斯:莫斯科、乌拉山、库斯内次(库斯巴次,西部西伯利亚平原的东南方)、贝加尔湖工业区(贝加尔湖(L.Baykal)的西北方)。乌克兰:前苏联最大军火工业区顿内次工业区。
  
  东欧南部地形较为复杂,山地平原交错,只有在匈牙利东部和罗马尼亚南部,才可见到面积较大的匈牙利平原(西)、瓦拉几亚平原(东),上覆肥沃的冲积土,为农业的重要地带。高大的山地散布,对交通构成严重的阻碍,所幸山地间有多处通谷和隘口,可作为出入的门户。本区是喀斯特地形的分布区。
+
整体来说,该区的经济情况自二战后始终落后于西欧、北欧和南欧的西班牙及意大利,只有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爱沙尼亚和斯洛文尼亚的经济情况较为富庶,不过与第三世界相较,东欧国家的生活水平仍算是不错的。
  
=== 独联体 ===
+
=== 政治上的东欧 ===
  
  东欧以东、乌拉山以西的欧俄部份,是一片辽阔且起伏平缓的古老陆块,地层十分稳定坚实,全境多属久经侵蚀的准平原,有主要位于俄罗斯境内,故称俄罗斯平原。平原中部为瓦耳代丘陵,是河流的分水岭。
+
政治上的东欧共有三种分法:
  
  位于里海和黑海之间的高加索山,是欧亚的界山之一,山势高大,地形崎岖复杂,夹杂着高原、平原和低地。
+
#最狭义的:俄罗斯、乌克兰、白罗斯三国,在历史上长期属于[[基辅罗斯]]、[[沙皇俄国]]、[[俄罗斯帝国]]和[[苏联]],并且为其最核心的部分,在基辅罗斯和苏联时期的乌克兰,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俄罗斯本身。
 +
#中范围的:[[苏联加盟共和国|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除了俄、白、乌以外,再加入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摩尔多瓦四个国家,这样算东欧共7国。
 +
#最广义的:除了[[苏联加盟共和国|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东德|前东德地区]](''注:地理上和文化上属[[中欧]],今属于[[德国]]'')外,所有在欧洲的前[[共产国家]]都被囊括在内,例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蒙特内哥罗、北马其顿)这13国,此算法下东欧则足足有20个国家。
  
== 气候 ==
+
这些国家或被[[苏联]]并吞、或成为苏联的[[卫星国]],20世纪经济上多采用[[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点与[[西欧]]相反;目前大多东欧国家都有自己的主要宗教且信仰心深厚,但在苏联时代由官方推行[[无神论]]。
  
  受位置影响,过渡性质是本区气候最主要的特征。北部各国介于西欧和独联体之间,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间的过渡性气候,冬天酷寒,地面积雪自西部的数周,向东逐渐增加到俄罗斯边境的两个半月,虽冷于西欧,却较俄境温暖;夏季较西欧热,却又较俄罗斯凉爽许多。南部的前南斯拉夫各国、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位居巴尔干半岛北部,属于地中海型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之间的过度性气候。
+
=== 地理上的东欧 ===
  
  东欧距离温暖的北大西洋已远,全区最冷月均温皆在零度以下;夏季则因地处内陆,缺乏水汽调剂而显炎热,最暖月温度自北向南见增,北部平原四国不足20℃,南部各国则多超过20℃。
+
[[File:摩尔多瓦首都基希涅夫街头,浓厚东欧色彩.jpg|thumb|300px|[[摩尔多瓦]]首都[[基希涅夫]]街头,浓厚东欧色彩]]
  
  欧俄大部分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内,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春秋季甚短,年温差甚大,而且愈东愈明显。夏季是主要雨季,水汽主要由西风自北大西洋带入,年雨量约为500公厘,且由西向东递减。
+
自然地理方面的东欧,是指较少受到[[大西洋]]和[[地中海]]海流影响,接近[[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窝瓦河]])流域,实际上主要是指[[俄罗斯联邦]]和[[哈萨克斯坦]]的[[欧洲]]部分和其他[[独立国协]]的欧洲会员国家。
  
  本区冬温甚低,故河流冰封,雪橇通行,冬季[3]长达六个月至八个月。由于气温甚低,空气中水汽含量稀少,故湿度甚低,空气十分干冷。夏季由于地处内陆,气温较西欧暖,受纬度影响显著。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夏季气温低于内陆,但差异不大,冬季亦沿海较暖。
+
==== 地形 ====
  
  冬季降雪区域广泛,每年11月至翌年三月,时常落雪,北部泰卡(Taiga)针叶林区,冬雪最多,经常积雪二、三呎,春季雪融缓慢,融雪水渗入土中,可供植物吸收,对寒带森林的发育裨益甚大。
+
本区的地形大致可以[[喀尔巴阡山]]为分界,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的[[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小国]]平原广阔,为[[欧俄平原|欧洲大平原]]的东段,地势由南向北倾斜。第四季的大陆[[冰河]]在平原南部留下肥沃的[[冰河]]外洗黄土,也在平原的中北部地区堆积了成群的冰碛丘,使平原成波状起伏。冰碛丘间的东西向洼地,自古以来即为东西向交通的必经之地。东欧以东、[[乌拉山]]以西的欧俄部份,是一片辽阔且起伏平缓的古老陆块,地层十分稳定坚实,全境多属久经侵蚀的[[准平原]],又主要位于[[俄罗斯]]境内,故称[[俄罗斯平原]]。平原中部为[[瓦耳代丘陵]],是河流的[[分水岭]]。位于[[里海]]和[[黑海]]之间的[[高加索山]],是欧亚的界山之一,山势高大、地形崎岖,夹杂著高原、平原和低地。
  
  南部和高加索地区因山脉阻挡俄罗斯酷寒气流南下,气候较暖,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高加索地区由于纬度较低,气候上已带有浓厚副热带色彩。
+
==== 气候 ====
  
== 民族 ==
+
受位置影响,过渡性质是本区气候最主要的特征。北部各国介于西欧和国协之间,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间的过渡性气候,冬天酷寒,地面积雪自西部的数周,向东逐渐增加到俄罗斯边境的两个半月,虽冷于[[西欧]],却较俄境温暖;夏季较[[西欧]]热,却又较[[俄罗斯]]凉爽许多。南部的前[[南斯拉夫]]各国、[[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位居[[巴尔干半岛]]北部,属于[[地中海型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之间的过渡性气候。
  
  斯拉夫民族发源于今波兰东南部维斯杜拉河上游一带,于西元一世纪时开始向外迁徙,至六世纪时期居地已经遍布东欧以及俄罗斯地区。依居住地的不同,斯拉夫民族可分成东、西、南三支,其中东支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境内,分布在东欧各地者以西、南两支为主。
+
东欧距离温暖的[[北大西洋]]已远,全区最冷月均温皆在零度以下;夏季则因地处内陆,缺乏水气调剂而显炎热,最暖月温度自北向南见增,北部平原四国不足20℃,南部各国则多超过20℃。欧俄大部分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内,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春秋季甚短,年温差甚大,而且愈东愈明显。夏季是主要雨季,水气主要由西风自北大西洋带入,年雨量约为500公厘,且由西向东递减。
  
  马札儿人原为乌拉山西侧的草原民族,于西元九世纪建立匈牙利王国。在向西迁徙的过程中,曾与斯拉夫人、西突厥人混居,移居匈牙利平原之后又受日耳曼文化的影响。
+
本区冬温甚低,故河流冰封、雪橇通行,冬季(以月均温小于10℃为准)长达六个月至八个月。由于气温甚低,空气中水汽含量稀少,故湿度甚低,空气十分乾冷。夏季由于地处内陆,气温较西欧暖,受纬度影响显著。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夏季气温低于内陆,但差异不大,沿海于冬季亦较暖。冬季降雪区域广泛,每年11月至翌年三月,时常落雪,北部泰卡(Taiga)针叶林区,冬雪最多,经常积雪二、三呎,春季雪融缓慢,融雪水渗入土中,可供植物吸收,对寒带森林的发育裨益甚大。
  
  阿尔巴尼亚人主要分布于今阿尔巴尼亚和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省,由于十四世纪以后一直后到土耳其的统治,文化充满东方色彩,宗教上也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
+
南部和[[高加索地区]]因山脉阻挡[[俄罗斯]]酷寒气流南下,气候较暖,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高加索地区由于纬度较低,气候上已带有浓厚副热带色彩。
  
  罗马尼亚人是东欧唯一的拉丁语民族,但跟大多数斯拉夫民族一样,信奉东正教,他们是古罗马人的后裔,因罗马帝国曾在此建省并统治由留居东欧。
+
=== 民族 ===
  
== 宗教 ==
+
东欧地区以[[斯拉夫民族]]为绝对主导,并且在分为[[东斯拉夫]](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罗斯人)、[[西斯拉夫]](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保加利亚人),所有斯拉夫人都发源于今波兰东南部维斯杜拉河上游一带,于公元[[一世纪]]时开始向外迁徙,至[[六世纪]]时期居地已经遍布东欧以及俄罗斯地区。但同样为斯拉夫人,其语言、宗教和文化却根本不同,西斯拉夫国家长期受到[[德意志文化]]影响、信奉[[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东斯拉夫国家则能维持斯拉夫原始的面貌、信奉[[东正教]]、使用源自于[[希腊文]]的[[西里尔字母]];南斯拉夫则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语言、宗教、文化均混乱而无法一概而论。
  
  东欧宗教多元,包括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大部分地区信仰东正教(斯洛伐克、匈牙利、捷克、波兰例外)。亨廷顿在他的文明冲突论中提出西欧与东欧的分别在于是否信仰东正教,因此希腊应算是东方国家。前南斯拉夫地区也有部分民族信奉伊斯兰教。
+
除了主要的斯拉夫人以外,东欧地区还有三个较小的民族国家,它们分别是:
  
== 经济 ==
+
*[[马札儿人]]原为乌拉山西侧的草原民族,于公元[[九世纪]]建立匈牙利王国。在向西迁徙的过程中,曾与斯拉夫人、[[西突厥]]人混居,移居匈牙利平原之后又受日耳曼文化的影响。
 +
*[[阿尔巴尼亚人]]主要分布于今[[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和[[科索沃共和国]],由于[[十四世纪]]以后一直受到[[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因而文化上充满伊斯兰色彩,宗教上也以信仰[[伊斯兰教]](57%)为主。
 +
*[[罗马尼亚人]]是东欧唯一的拉丁语民族,但跟大多数斯拉夫民族一样,信奉东正教,他们是古罗马人的后裔,因罗马帝国曾在此建省并统治;故此他们留居东南欧。
  
  盛产小麦、马铃薯、甜菜、向日葵,养畜业发达。共产制度瓦解(因苏联解体)后纷纷加入欧盟,以廉价劳工吸引各国企业设厂,这里人口众多,城市密布、交通网发达,分布有许多著名工业区,俄罗斯:莫斯科、乌拉山、库斯内次(库斯巴次,西部西伯利亚平原的东南方)、贝加尔湖工业区(贝加尔湖(L.Baykal)的西北方)。乌克兰:前苏联最大军火工业区顿内次工业区。
+
=== 经济 ===
  
  整体来说,该区的经济情况自二战后始终落后于西欧、北欧和南欧的西班牙及意大利,只有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爱沙尼亚和斯洛文尼亚的经济情况较为富庶,不过与第三世界相较,东欧国家的生活水平仍算是不错的。
+
东欧盛产[[小麦]]、[[马铃薯]]、[[甜菜]]、[[向日葵]],基础农业发达、养畜业发达,除白罗斯和乌克兰以外,[[东欧民主化]]之后纷纷加入欧盟,以廉价劳工吸引各国企业设厂。东欧人口众多,城市密布、交通网发达,分布有许多著名工业区。
  
 +
*俄罗斯:莫斯科、乌拉山、库斯内次(库斯巴次,西部西伯利亚平原的东南方)、贝加尔湖工业区(贝加尔湖(L.Baykal)的西北方),是东欧军火工业、航天业最发达的地区。
 +
*乌克兰:前苏联最大军火工业区顿内次工业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黑土地]]和各种铁矿、煤矿、铜矿等金属资源,以及前苏联遗留下来的优质工厂,可惜国家动荡不安,政府执行力低下。
  
[[Category:地理]] [[Category:地理学]]
+
整体来说,该区的经济情况自19世纪开始就落后于西欧、北欧,在20世纪的共产主义[[冷战]]时代尤为明显,但在民主化之后都有了飞跃性的提升;其中[[捷克]]和[[爱沙尼亚]]为东欧的经济模范,虽然比不上西欧、北欧国家,但和南欧的[[西班牙]]及[[意大利]]相比却毫不逊色。因为实行过社会主义制度,东欧国家之前的经济重心明显偏向于重工业、基础建设行业,导致其纸面数据比较美好,在当时就被算作[[已开发国家]]。
  
[[Category:自然地理学]]  [[Category:人文地理学]]
+
=== 文明分区 ===
  
[[Category:自然地理学]] [[Category:人文地理学]]
+
按照[[塞缪尔·P·亨廷顿|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东欧还可以细分为以下数个文明圈:
 +
 
 +
* 被[[神圣罗马帝国]]统治过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以及被[[德意志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统治过部分领土的波兰属于西方文明下属的天主教文明圈,这几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受[[德意志]]文化的影响(尤以曾有大量德国地主移民拓殖的波兰和捷克为最),大多数民众信奉[[罗马天主教]](捷克例外,捷克如今已是无宗教信仰者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较早建立[[代议民主制|代议制民主]]政体(如波兰早在1791年就颁布了欧洲第一部成文宪法——[[五三宪法]]),在东欧剧变后民主转型较为平和。这些国家大多在一战前就已开展[[工业革命]],经济虽然落后于西欧但仍然领先全球大多数国家(捷克在二战前还拥有能与德国[[克虏伯]]匹敌的先进军工企业)。科技和文化也较为发达,如[[萧邦]]、[[玛丽·居礼]]、[[沃卓斯基姐弟]]、[[罗曼·波兰斯基]]为世界知名的波兰裔文化与科技名人,[[约翰·冯·诺伊曼|约翰·冯·诺依曼]]、[[西奥多·冯·卡门]]、[[裴多菲]]、[[斯坦因]]、[[乔玛|山陀尔·乔马]]、[[索罗斯]]等皆为匈牙利裔科学与文化名人,[[德沃夏克]]、[[米兰·昆德拉]]则为捷克的文化名人。
 +
* 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长期统治的[[巴尔干半岛]]诸国(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除外)大多属于东正教文化圈,这些国家的文明来自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文化的学习和吸收,民众大多信奉[[东正教]]。按照亨廷顿的理论,巴尔干的东正教国家没有如西欧国家一般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革命,人文精神薄弱,未能树立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传统。这些国家在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后大多实行君主专制政体,而且在二战后又都建立了共产集权政体(希腊除外),冷战后的民主转型较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欧国家亦困难得多。这些国家和中欧国家的另一显着区别就是国内民族众多,民族矛盾复杂,[[南斯拉夫内战|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在冷战结束后都爆发了激烈的动乱。由于两次[[工业革命]]都没有赶上,直到二战后才开始工业化,巴尔干诸国经济普遍落后(冷战期间被西欧诸国倾全力扶助了几十年的希腊除外),不仅落后于西欧和中欧的国家,就是跟日本、韩国及新加坡等亚洲先进国家相比也算是贫穷国家。巴尔干地区的人口贩卖活动尤其猖獗。
 +
*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都是[[东斯拉夫民族|东斯拉夫人]]的国家,种族血缘和语言文字都很相近,也都属于东正教国家。但该三国较之巴尔干诸国专制传统更为深厚,民主转型更为困难,因而被更早的文明史观论者[[阿诺尔得·约瑟·汤恩比|汤因比]]视为独立的俄罗斯文明圈。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亦属于经济落后国家,尽管乌克兰仍能维持世界一流的[[军工业|军工业]]。俄罗斯因为大量出口石油、天然气和武器军备而尚能维持高收入水平。
 +
* 阿尔巴尼亚、波黑和马其顿属于穆斯林和基督徒混合杂居的地区。历经[[霍查]]对宗教的几十年持续打压,阿尔巴尼亚的大多数民众如今已无宗教信仰。
 +
 
 +
=== 关联条目 ===
 +
 
 +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 [[欧洲联盟]]
 +
* [[独立国家联合体]]
 +
* [[北约东扩计划]]
 +
* [[苏联解体]]
 +
* [[东欧剧变]]
 +
* [[欧盟|欧盟东扩]]
 +
* [[华沙条约组织]]
 +
* [[经济互助委员会]]
 +
 
 +
 
 +
 
 +
[[Category:东欧| ]]
 +
[[Category:欧亚大陆地区]]
 +
 
 +
[[Category:欧洲地区]]
 +
[[Category:欧洲国家]]
  
 
[[Category:欧洲]]
 
[[Category:欧洲]]
 +
[[Category:欧洲历史]]
 +
[[Category:欧洲地理]]
 +
 +
[[Category:地理]]
 +
[[Category:地理学]]
 +
[[Category:自然地理学]]
 +
[[Category:人文地理学]]
 +
 +
[[Category:中文词典]]
 +
[[Category:B音词语]]
 +
[[Category:北]]

2021年11月29日 (一) 05:48的最后版本

根据联合国定义的西欧(深粉色):
■■■ 北欧 ■■■ 西欧 ■■■ 东欧 ■■■ 南欧

东欧英语:Eastern Europe),是一个政治以及地理概念,其含义有非常多重,中文原始含义即“欧洲东部的国家”,和其它欧洲分区不同,其政治含义远大于地理含义,其中无论如何被分类,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都会被规纳入东欧的范畴之内;在冷战时代,苏联的所有欧洲地区的构成国、以及所有华约国家都可以被算在东欧的范围之内。

欧洲地图,包括东欧(橘色)、西欧(红色)、南欧(绿色)、北欧(紫色)以及中欧(蓝色)

概述

东欧一般指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以东的欧洲,但缺乏明确的定义和边界,一般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种划分方法:

自然地理方面的东欧,是指较少受到大西洋地中海海流影响,接近乌拉尔山伏尔加河(窝瓦河)流域,实际上主要是指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和其他独联体的欧洲成员国。

人文地理(主要指政治上)的东欧,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上由共产党执政,经济上多采用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这点与西欧相反。大多东欧国家以斯拉夫民族为主体,居民多信奉东正教

本区的地形大致可以喀尔巴阡山为分界,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的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小国平原广阔,为欧洲大平原的东段,地势由南向北倾斜。第四季的大陆冰河在平原南部留下肥沃的冰河外洗黄土,也在平原的中北部地区堆积了成群的冰碛丘,使平原成波状起伏。冰碛丘间的东西向洼地,自古以来即为东西向交通的必经之地。东欧南部地形较为复杂,山地平原交错,只有在匈牙利东部和罗马尼亚南部,才可见到面积较大的匈牙利平原(西)、瓦拉几亚平原(东),上覆肥沃的冲积土,为农业的重要地带。高大的山地散布,对交通构成严重的阻碍,所幸山地间有多处通谷和隘口,可作为出入的门户。本区是喀斯特地形的分布区。

本区盛产小麦、马铃薯、甜菜、向日葵,养畜业发达。共产制度瓦解(因苏联解体)后纷纷加入欧盟,以廉价劳工吸引各国企业设厂,这里人口众多,城市密布、交通网发达,分布有许多著名工业区,俄罗斯:莫斯科、乌拉山、库斯内次(库斯巴次,西部西伯利亚平原的东南方)、贝加尔湖工业区(贝加尔湖(L.Baykal)的西北方)。乌克兰:前苏联最大军火工业区顿内次工业区。

整体来说,该区的经济情况自二战后始终落后于西欧、北欧和南欧的西班牙及意大利,只有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爱沙尼亚和斯洛文尼亚的经济情况较为富庶,不过与第三世界相较,东欧国家的生活水平仍算是不错的。

政治上的东欧

政治上的东欧共有三种分法:

  1. 最狭义的:俄罗斯、乌克兰、白罗斯三国,在历史上长期属于基辅罗斯沙皇俄国俄罗斯帝国苏联,并且为其最核心的部分,在基辅罗斯和苏联时期的乌克兰,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俄罗斯本身。
  2. 中范围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除了俄、白、乌以外,再加入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摩尔多瓦四个国家,这样算东欧共7国。
  3. 最广义的:除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前东德地区注:地理上和文化上属中欧,今属于德国)外,所有在欧洲的前共产国家都被囊括在内,例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蒙特内哥罗、北马其顿)这13国,此算法下东欧则足足有20个国家。

这些国家或被苏联并吞、或成为苏联的卫星国,20世纪经济上多采用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点与西欧相反;目前大多东欧国家都有自己的主要宗教且信仰心深厚,但在苏联时代由官方推行无神论

地理上的东欧

摩尔多瓦首都基希涅夫街头,浓厚东欧色彩

自然地理方面的东欧,是指较少受到大西洋地中海海流影响,接近乌拉尔山乌拉尔河伏尔加河窝瓦河)流域,实际上主要是指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欧洲部分和其他独立国协的欧洲会员国家。

地形

本区的地形大致可以喀尔巴阡山为分界,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的波兰波罗的海三小国平原广阔,为欧洲大平原的东段,地势由南向北倾斜。第四季的大陆冰河在平原南部留下肥沃的冰河外洗黄土,也在平原的中北部地区堆积了成群的冰碛丘,使平原成波状起伏。冰碛丘间的东西向洼地,自古以来即为东西向交通的必经之地。东欧以东、乌拉山以西的欧俄部份,是一片辽阔且起伏平缓的古老陆块,地层十分稳定坚实,全境多属久经侵蚀的准平原,又主要位于俄罗斯境内,故称俄罗斯平原。平原中部为瓦耳代丘陵,是河流的分水岭。位于里海黑海之间的高加索山,是欧亚的界山之一,山势高大、地形崎岖,夹杂著高原、平原和低地。

气候

受位置影响,过渡性质是本区气候最主要的特征。北部各国介于西欧和国协之间,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间的过渡性气候,冬天酷寒,地面积雪自西部的数周,向东逐渐增加到俄罗斯边境的两个半月,虽冷于西欧,却较俄境温暖;夏季较西欧热,却又较俄罗斯凉爽许多。南部的前南斯拉夫各国、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位居巴尔干半岛北部,属于地中海型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之间的过渡性气候。

东欧距离温暖的北大西洋已远,全区最冷月均温皆在零度以下;夏季则因地处内陆,缺乏水气调剂而显炎热,最暖月温度自北向南见增,北部平原四国不足20℃,南部各国则多超过20℃。欧俄大部分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内,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春秋季甚短,年温差甚大,而且愈东愈明显。夏季是主要雨季,水气主要由西风自北大西洋带入,年雨量约为500公厘,且由西向东递减。

本区冬温甚低,故河流冰封、雪橇通行,冬季(以月均温小于10℃为准)长达六个月至八个月。由于气温甚低,空气中水汽含量稀少,故湿度甚低,空气十分乾冷。夏季由于地处内陆,气温较西欧暖,受纬度影响显著。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夏季气温低于内陆,但差异不大,沿海于冬季亦较暖。冬季降雪区域广泛,每年11月至翌年三月,时常落雪,北部泰卡(Taiga)针叶林区,冬雪最多,经常积雪二、三呎,春季雪融缓慢,融雪水渗入土中,可供植物吸收,对寒带森林的发育裨益甚大。

南部和高加索地区因山脉阻挡俄罗斯酷寒气流南下,气候较暖,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高加索地区由于纬度较低,气候上已带有浓厚副热带色彩。

民族

东欧地区以斯拉夫民族为绝对主导,并且在分为东斯拉夫(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罗斯人)、西斯拉夫(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保加利亚人),所有斯拉夫人都发源于今波兰东南部维斯杜拉河上游一带,于公元一世纪时开始向外迁徙,至六世纪时期居地已经遍布东欧以及俄罗斯地区。但同样为斯拉夫人,其语言、宗教和文化却根本不同,西斯拉夫国家长期受到德意志文化影响、信奉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东斯拉夫国家则能维持斯拉夫原始的面貌、信奉东正教、使用源自于希腊文西里尔字母;南斯拉夫则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语言、宗教、文化均混乱而无法一概而论。

除了主要的斯拉夫人以外,东欧地区还有三个较小的民族国家,它们分别是:

经济

东欧盛产小麦马铃薯甜菜向日葵,基础农业发达、养畜业发达,除白罗斯和乌克兰以外,东欧民主化之后纷纷加入欧盟,以廉价劳工吸引各国企业设厂。东欧人口众多,城市密布、交通网发达,分布有许多著名工业区。

  • 俄罗斯:莫斯科、乌拉山、库斯内次(库斯巴次,西部西伯利亚平原的东南方)、贝加尔湖工业区(贝加尔湖(L.Baykal)的西北方),是东欧军火工业、航天业最发达的地区。
  • 乌克兰:前苏联最大军火工业区顿内次工业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黑土地和各种铁矿、煤矿、铜矿等金属资源,以及前苏联遗留下来的优质工厂,可惜国家动荡不安,政府执行力低下。

整体来说,该区的经济情况自19世纪开始就落后于西欧、北欧,在20世纪的共产主义冷战时代尤为明显,但在民主化之后都有了飞跃性的提升;其中捷克爱沙尼亚为东欧的经济模范,虽然比不上西欧、北欧国家,但和南欧的西班牙意大利相比却毫不逊色。因为实行过社会主义制度,东欧国家之前的经济重心明显偏向于重工业、基础建设行业,导致其纸面数据比较美好,在当时就被算作已开发国家

文明分区

按照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东欧还可以细分为以下数个文明圈:

  • 神圣罗马帝国统治过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以及被德意志帝国奥地利帝国统治过部分领土的波兰属于西方文明下属的天主教文明圈,这几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受德意志文化的影响(尤以曾有大量德国地主移民拓殖的波兰和捷克为最),大多数民众信奉罗马天主教(捷克例外,捷克如今已是无宗教信仰者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较早建立代议制民主政体(如波兰早在1791年就颁布了欧洲第一部成文宪法——五三宪法),在东欧剧变后民主转型较为平和。这些国家大多在一战前就已开展工业革命,经济虽然落后于西欧但仍然领先全球大多数国家(捷克在二战前还拥有能与德国克虏伯匹敌的先进军工企业)。科技和文化也较为发达,如萧邦玛丽·居礼沃卓斯基姐弟罗曼·波兰斯基为世界知名的波兰裔文化与科技名人,约翰·冯·诺依曼西奥多·冯·卡门裴多菲斯坦因山陀尔·乔马索罗斯等皆为匈牙利裔科学与文化名人,德沃夏克米兰·昆德拉则为捷克的文化名人。
  •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长期统治的巴尔干半岛诸国(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除外)大多属于东正教文化圈,这些国家的文明来自对拜占庭文化的学习和吸收,民众大多信奉东正教。按照亨廷顿的理论,巴尔干的东正教国家没有如西欧国家一般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革命,人文精神薄弱,未能树立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传统。这些国家在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后大多实行君主专制政体,而且在二战后又都建立了共产集权政体(希腊除外),冷战后的民主转型较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欧国家亦困难得多。这些国家和中欧国家的另一显着区别就是国内民族众多,民族矛盾复杂,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在冷战结束后都爆发了激烈的动乱。由于两次工业革命都没有赶上,直到二战后才开始工业化,巴尔干诸国经济普遍落后(冷战期间被西欧诸国倾全力扶助了几十年的希腊除外),不仅落后于西欧和中欧的国家,就是跟日本、韩国及新加坡等亚洲先进国家相比也算是贫穷国家。巴尔干地区的人口贩卖活动尤其猖獗。
  •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都是东斯拉夫人的国家,种族血缘和语言文字都很相近,也都属于东正教国家。但该三国较之巴尔干诸国专制传统更为深厚,民主转型更为困难,因而被更早的文明史观论者汤因比视为独立的俄罗斯文明圈。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亦属于经济落后国家,尽管乌克兰仍能维持世界一流的军工业。俄罗斯因为大量出口石油、天然气和武器军备而尚能维持高收入水平。
  • 阿尔巴尼亚、波黑和马其顿属于穆斯林和基督徒混合杂居的地区。历经霍查对宗教的几十年持续打压,阿尔巴尼亚的大多数民众如今已无宗教信仰。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