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特产解说词”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2行: 第12行:
  
 
<big>
 
<big>
现在,说说河南的地理标志产品:
+
现在,说说'''河南'''的地理标志产品:
 
河南省,共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70多种,
 
河南省,共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70多种,
 
这里,选取其中几种有代表性的地标产品,和朋友们分享,
 
这里,选取其中几种有代表性的地标产品,和朋友们分享,
  
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省信阳市,属于绿茶类,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信阳毛尖历史悠久,在清代,就是全国的名茶了。1915年,信阳毛尖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1958年,信阳毛尖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1958年的这次全国茶叶评比,是第一次正式的评比。
 
后来,又有多次的、由不同的机构、单位组织的评比,“十大名茶”的版本和排序,都有差异。不过,信阳毛尖在每一次的“十大名茶”评比中,几乎都是榜上有名。
 
1958年的茶叶评比,“十大名茶”是:浙江的西湖龙井,河南的信阳毛尖,江苏的碧螺春,安徽的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福建的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湖南的君山银针,贵州的都匀毛尖。
 
  
西峡香菇和香花辣椒,是河南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的2个地标产品,
+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省信阳市,属于绿茶类,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如果说,地标产品,是特产中的特产,
+
:信阳毛尖历史悠久,在清代,就是全国的名茶了。1915年,信阳毛尖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的产品,就是地标中的地标,
+
:1958年,信阳毛尖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中欧地理标志,是中国和欧盟双方相互认可的地理标志,主要包括优质农产品、食品、茶叶、水产品等,
 
根据中国和欧盟在2020年签署的《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双方各自向对方提供275个地理标志产品,相互认可、相互保护。
 
中国的地理标志产品,有三类,包括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目前总量合计接近1万个,
 
而中国向欧盟提供的地标产品只能有275个,
 
所以,能够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清单的产品,是中国地标产品中的优中之优的产品,
 
中欧地理标志保护清单的产品分2批提供,第一批100个,第二批175个,
 
  
西峡香菇,产于南阳市西峡县。西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西部,是“中国香菇之乡”、“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山茱萸之乡”。
+
'''西峡香菇'''和'''香花辣椒''',是河南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的2个地标产品,
 +
 
 +
 
 +
'''西峡香菇''',产于南阳市西峡县。西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西部,是“中国香菇之乡”、“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山茱萸之乡”。
 +
 
 +
 
 +
'''香花辣椒''',产于南阳市淅川县,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这种辣椒生产的中心地带——在淅川县香花镇,因而得名“香花辣椒”,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朝天椒品种.
  
香花辣椒,产于南阳市淅川县,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这种辣椒生产的中心地带——在淅川县香花镇,因而得名“香花辣椒”,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朝天椒品种
 
  
 
河南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清单的地标产品有6个,分别是:
 
河南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清单的地标产品有6个,分别是:
杞(Qǐ)县大蒜、水沟庙大蒜、内黄花生、
+
杞(Qǐ)县大蒜、水沟庙大蒜、内黄花生、正阳花生、柘(Zhè)城辣椒、灵宝苹果
正阳花生、柘(Zhè)城辣椒、灵宝苹果
+
  
杞县大蒜,产于开封市杞县,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杞县大蒜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有紫皮蒜和白皮蒜两种。
 
杞县历史悠久,古代这里曾经是一个小国——杞国,“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发生在这里。
 
  
水沟庙大蒜,产于洛阳市宜阳县,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水沟庙大蒜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末年。水沟庙大蒜的特点是:瓣大、皮白、蒜汁浓而不沉淀、隔夜不变味。
+
'''杞县大蒜''',产于开封市杞县,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
:杞县大蒜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有紫皮蒜和白皮蒜两种。
 +
:杞县历史悠久,古代这里曾经是一个小国——杞国,“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发生在这里。
  
内黄花生,产于安阳市内黄县,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在内黄县繁阳街道卞庄村,有豫北(河南北部)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场,
 
内黄县,位于河南省北部,与河北省交界,
 
内黄,是一个历史很悠久的县,汉朝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设置内黄县,是中国最早的县名之一,至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
 
内黄县地处黄河故道,这个县名,因为黄河而得名。当时,称黄河以北称为内,黄河以南叫外,内黄县位于黄河以北,所以叫内黄。
 
  
正阳花生,驻马店市正阳县特产,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清朝光绪年间,正阳县开始种植花生,现在,正阳花生种植稳定在170多万亩,产量50多万吨,连续23年成为“中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
+
'''水沟庙大蒜''',产于洛阳市宜阳县,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
:水沟庙大蒜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末年。水沟庙大蒜的特点是:瓣大、皮白、蒜汁浓而不沉淀、隔夜不变味。
  
柘城辣椒,产于商丘市柘城县,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柘城县是河南省朝天椒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大,品种多。
 
柘城县是“中国三樱椒之乡”,三樱椒是朝天椒的一个品种。
 
柘城县辣椒大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干辣椒交易市场。
 
  
灵宝苹果,产于三门峡市灵宝市,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灵宝苹果目前的主栽品种是富士苹果。
+
'''内黄花生''',产于安阳市内黄县,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灵宝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处,西部属于小秦岭山地,北部属于黄土高原。
+
:在内黄县繁阳街道卞庄村,有豫北(河南北部)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场,
灵宝苹果的栽培历史,清代县志有记载。
+
:内黄县,位于河南省北部,与河北省交界,内黄,是一个历史很悠久的县,汉朝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设置内黄县,是中国最早的县名之一,至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内黄县地处黄河故道,这个县名,因为黄河而得名。当时,称黄河以北称为内,黄河以南叫外,内黄县位于黄河以北,所以叫内黄。
1921年,当地读书人李工生从青岛和烟台引进“国光”、“红星”等苹果树苗200多株,栽植在他祖上的6亩地里,这被认为是灵宝种植苹果的开始。现在灵宝苹果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而且还入选了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清单,成了地标中的地标。李工生,被当地人称为灵宝的“苹果之父”。
+
 
1930年,灵宝苹果引种到山西省芮城县;1947年,灵宝苹果又走向陕西洛川县和白水县。因而,灵宝又被称誉为西北黄土高原优质苹果的发源地。
+
 
 +
'''正阳花生''',驻马店市正阳县特产,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
:清朝光绪年间,正阳县开始种植花生,现在,正阳花生种植稳定在170多万亩,产量50多万吨,连续23年成为“中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
 +
 
 +
 
 +
'''柘城辣椒''',产于商丘市柘城县,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
:柘城县是河南省朝天椒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大,品种多。
 +
:柘城县是“中国三樱椒之乡”,三樱椒是朝天椒的一个品种。
 +
:柘城县辣椒大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干辣椒交易市场。
 +
 
 +
 
 +
'''灵宝苹果''',产于三门峡市灵宝市,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
*灵宝苹果目前的主栽品种是富士苹果。
 +
*灵宝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处,西部属于小秦岭山地,北部属于黄土高原。
 +
*灵宝苹果的栽培历史,清代县志有记载。
 +
*1921年,当地读书人李工生从青岛和烟台引进“国光”、“红星”等苹果树苗200多株,栽植在他祖上的6亩地里,这被认为是灵宝种植苹果的开始。
 +
*现在灵宝苹果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而且还入选了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清单,成了地标中的地标。李工生,被当地人称为灵宝的“苹果之父”。
 +
 
  
 
有没有想听,灵宝的“苹果之父”—— 李工生故事的朋友,
 
有没有想听,灵宝的“苹果之父”—— 李工生故事的朋友,
 
想听的,打个“想听”,我来和大家分享,如果没人想听,我就和大家分享××
 
想听的,打个“想听”,我来和大家分享,如果没人想听,我就和大家分享××
  
李工生,原名李来功,字广庭,号荣耀,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十月初五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灵宝市焦村镇人,因他成年后主张靠自己的力量工作、生活,于是改名工生。
+
 
 +
'''李工生''',原名李来功,字广庭,号荣耀,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十月初五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灵宝市焦村镇人。李工生<small>(原名李来功)</small>因他成年后主张靠自己的力量工作、生活,于是改名工生。
 +
 
  
 
1912年,李工生毕业于北平高等筹边学堂蒙文系(这所学校已经不存在,相当于现在的职业学院),1913年,在北京参加筹建香山慈幼院。之后,到太原、大同等地从事教育工作。
 
1912年,李工生毕业于北平高等筹边学堂蒙文系(这所学校已经不存在,相当于现在的职业学院),1913年,在北京参加筹建香山慈幼院。之后,到太原、大同等地从事教育工作。
 +
 
1921年,携妻儿回到灵宝,带回了一辆自行车,这是在灵宝出现的第一辆自行车。  
 
1921年,携妻儿回到灵宝,带回了一辆自行车,这是在灵宝出现的第一辆自行车。  
 +
 
在灵宝,李工生先是倡导新文化,后又回到焦村家中挖窑洞,购置织布机准备发展纺织业,不料连绵的秋雨将窑洞冲塌,这个愿望“泡汤”。
 
在灵宝,李工生先是倡导新文化,后又回到焦村家中挖窑洞,购置织布机准备发展纺织业,不料连绵的秋雨将窑洞冲塌,这个愿望“泡汤”。
1921年,他从青岛和烟台引进了“国光”、“红星”等优质苹果树苗200多株,栽植在祖上的6亩地里,开始种植苹果。但因为果树苗幼小,不能立即成果,加之李工生没有别的收入,只好将果园托管,自己到军队谋职。
+
 
 +
1921年,他从青岛和烟台引进了“国光”、“红星”等优质苹果树苗200多株,栽植在祖上的6亩地里,开始种植苹果。但因为果树苗幼小,不能立即成果,加之李工生没有别的收入,只好将果园托管,自己外出,在军队谋职。
 +
 
 
在外任职期间,他曾多次回乡,在果园里养蜂、养兔,还培植过蘑菇,等等,但是,都没有成功。
 
在外任职期间,他曾多次回乡,在果园里养蜂、养兔,还培植过蘑菇,等等,但是,都没有成功。
 +
 
后来,他的妻子因长期劳累过度病逝,这对李工生的打击很大。1938年,他弃官回乡,不再外出任职。
 
后来,他的妻子因长期劳累过度病逝,这对李工生的打击很大。1938年,他弃官回乡,不再外出任职。
由于李工生的果园是托人代管,代管的人不懂技术,导致大部分果树死去,剩余小部分已经挂果了,于是,他下决心扩大栽种面积。
+
 
由于青岛、烟台的土质与黄土高原和丘陵地带的差别很大,李工生一方面托人购买有关果树栽培、剪枝、病虫防治等书籍,一边探索、试验土壤对果树的作用。
+
由于李工生的果园是托人代管,代管的人不懂技术,导致大部分果树死去,剩余小部分已经挂果了。虽然只有少数的苹果树结果了,毕竟说明在灵宝是能够种出苹果的。于是,他下决心扩大栽种面积。
他还与北平、郑州的园艺试验场、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河南大学农艺系、西北农学院园艺系的专家们建立了联系,成功试种出除虫菊,为防治果树的病虫害积累了经验。
+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李工生积累了一整套苹果栽培、病虫害防治和土窑洞储藏技术经验,吸引了当时西北地区的政府要员前来参观,并派人到此向他学习技术。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李工生积累了一整套苹果栽培、病虫害防治和土窑洞储藏技术经验,吸引了当时西北地区的政府要员前来参观,并派人到此向他学习技术。  
李工生将自己培育的苹果品种和栽培技术推广到附近数十个村庄。当时,许多人对苹果业不了解,加之文化水平低,不知如何栽种和管理,因此不感兴趣。李工生就利用庙会、集日进行宣传,并将种苹果的好处、管理办法等用顺口溜的形式向前来赶会、赶集的农民们宣传,让他们免费品尝自己收获的苹果。
+
 
有一次,他还把当时极为罕见的喷雾器带着,现场为大家操作表演,引起人们的兴趣,由此带动了周围一些农民。
+
李工生将自己培育的苹果品种和栽培技术推广到附近数十个村庄。当时,许多人对苹果业不了解,加之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低,不知如何栽种和管理,因此不感兴趣。李工生就利用庙会、赶集的日子进行宣传,并将种苹果的好处、管理办法等用顺口溜的形式向前来赶会、赶集的人们宣传,让他们免费品尝自己收获的苹果。
由于当时处于战乱时期,人们生活都成问题,他的那些苹果在当地基本上卖不出去,没有收入,他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为了节俭,李工生每天穿粗衣、吃粗饭,与园工们一起干农活儿。遇到断粮,只好将枯死的果树挖出来,劈成柴让人挑到市面上卖掉,换回下锅之米。
+
 
后来,他用木箱子装上苹果,运到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销售,有了一定的收益。他就号召亲戚、邻居栽种苹果,说:“早种早富,晚种晚富,不种不富。”他亲戚所在的几个村都种上了苹果树。后来,苹果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解放前,种植面积发展到3000亩。
+
由于当时处于战乱时期,人们生活都成问题,他的那些苹果在当地基本上卖不出去,没有收入,李工生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
1942年冬,李工生终因积劳成疾,贫病交加,卧床半年后在他的果园里去世,时年56岁。  
+
 
从李工生逝世到现在,80多年过去了,如今,灵宝苹果成为了灵宝的支柱产业,许多农民靠种植苹果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至2017年底,灵宝市苹果栽植面积达90万亩,产量140万吨,产值42亿元。
+
后来,他用木箱子装上苹果,运到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销售,有了一定的收益。他就动员他的亲戚、邻居栽种苹果。先是他亲戚所在的几个村都种上了苹果树。后来,苹果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解放前,种植面积发展到3000亩。
 +
 
 +
1942年冬,李工生终因积劳成疾,贫病交加,卧床半年后在他的果园里去世,时年56岁。
 +
 +
从李工生逝世到现在,80多年过去了,如今,灵宝苹果成为了灵宝的支柱产业,许多农民靠种植苹果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
 
 
吃水不忘挖井人。灵宝人感谢李工生,在灵宝城西310国道南边,为他树立了一座雕像。
 
吃水不忘挖井人。灵宝人感谢李工生,在灵宝城西310国道南边,为他树立了一座雕像。
去年,灵宝市焦村镇,还为他建立了一座“李工生纪念馆”。以缅怀他为灵宝苹果产业作出的贡献,
+
 
 +
去年,灵宝市焦村镇,还为他建立了一座“李工生纪念馆”。以缅怀他为灵宝苹果产业作出的贡献。
  
 
</big>
 
</big>

2023年11月18日 (六) 00:02的版本

红薯土豆花生玉米芝麻番茄】 【石榴柿子苹果猕猴桃】 【菊花中国十大名茶紫菜头当阳双莲鸡】 【夜光杯

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山东陕西山西青海甘肃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广东海南广西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北京上海天津

西安云阳县寿光市达州市贵阳攀枝花市吉林市内黄县内乡县缙云县重阳节



现在,说说河南的地理标志产品: 河南省,共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70多种, 这里,选取其中几种有代表性的地标产品,和朋友们分享,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省信阳市,属于绿茶类,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信阳毛尖历史悠久,在清代,就是全国的名茶了。1915年,信阳毛尖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1958年,信阳毛尖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西峡香菇香花辣椒,是河南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的2个地标产品,


西峡香菇,产于南阳市西峡县。西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西部,是“中国香菇之乡”、“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山茱萸之乡”。


香花辣椒,产于南阳市淅川县,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这种辣椒生产的中心地带——在淅川县香花镇,因而得名“香花辣椒”,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朝天椒品种.


河南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清单的地标产品有6个,分别是: 杞(Qǐ)县大蒜、水沟庙大蒜、内黄花生、正阳花生、柘(Zhè)城辣椒、灵宝苹果


杞县大蒜,产于开封市杞县,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杞县大蒜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有紫皮蒜和白皮蒜两种。
杞县历史悠久,古代这里曾经是一个小国——杞国,“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发生在这里。


水沟庙大蒜,产于洛阳市宜阳县,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水沟庙大蒜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末年。水沟庙大蒜的特点是:瓣大、皮白、蒜汁浓而不沉淀、隔夜不变味。


内黄花生,产于安阳市内黄县,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在内黄县繁阳街道卞庄村,有豫北(河南北部)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场,
内黄县,位于河南省北部,与河北省交界,内黄,是一个历史很悠久的县,汉朝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设置内黄县,是中国最早的县名之一,至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内黄县地处黄河故道,这个县名,因为黄河而得名。当时,称黄河以北称为内,黄河以南叫外,内黄县位于黄河以北,所以叫内黄。


正阳花生,驻马店市正阳县特产,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清朝光绪年间,正阳县开始种植花生,现在,正阳花生种植稳定在170多万亩,产量50多万吨,连续23年成为“中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


柘城辣椒,产于商丘市柘城县,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柘城县是河南省朝天椒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大,品种多。
柘城县是“中国三樱椒之乡”,三樱椒是朝天椒的一个品种。
柘城县辣椒大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干辣椒交易市场。


灵宝苹果,产于三门峡市灵宝市,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 灵宝苹果目前的主栽品种是富士苹果。
  • 灵宝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处,西部属于小秦岭山地,北部属于黄土高原。
  • 灵宝苹果的栽培历史,清代县志有记载。
  • 1921年,当地读书人李工生从青岛和烟台引进“国光”、“红星”等苹果树苗200多株,栽植在他祖上的6亩地里,这被认为是灵宝种植苹果的开始。
  • 现在灵宝苹果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而且还入选了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清单,成了地标中的地标。李工生,被当地人称为灵宝的“苹果之父”。


有没有想听,灵宝的“苹果之父”—— 李工生故事的朋友, 想听的,打个“想听”,我来和大家分享,如果没人想听,我就和大家分享××


李工生,原名李来功,字广庭,号荣耀,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十月初五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灵宝市焦村镇人。李工生(原名李来功)因他成年后主张靠自己的力量工作、生活,于是改名工生。


1912年,李工生毕业于北平高等筹边学堂蒙文系(这所学校已经不存在,相当于现在的职业学院),1913年,在北京参加筹建香山慈幼院。之后,到太原、大同等地从事教育工作。

1921年,携妻儿回到灵宝,带回了一辆自行车,这是在灵宝出现的第一辆自行车。

在灵宝,李工生先是倡导新文化,后又回到焦村家中挖窑洞,购置织布机准备发展纺织业,不料连绵的秋雨将窑洞冲塌,这个愿望“泡汤”。

1921年,他从青岛和烟台引进了“国光”、“红星”等优质苹果树苗200多株,栽植在祖上的6亩地里,开始种植苹果。但因为果树苗幼小,不能立即成果,加之李工生没有别的收入,只好将果园托管,自己外出,在军队谋职。

在外任职期间,他曾多次回乡,在果园里养蜂、养兔,还培植过蘑菇,等等,但是,都没有成功。

后来,他的妻子因长期劳累过度病逝,这对李工生的打击很大。1938年,他弃官回乡,不再外出任职。

由于李工生的果园是托人代管,代管的人不懂技术,导致大部分果树死去,剩余小部分已经挂果了。虽然只有少数的苹果树结果了,毕竟说明在灵宝是能够种出苹果的。于是,他下决心扩大栽种面积。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李工生积累了一整套苹果栽培、病虫害防治和土窑洞储藏技术经验,吸引了当时西北地区的政府要员前来参观,并派人到此向他学习技术。

李工生将自己培育的苹果品种和栽培技术推广到附近数十个村庄。当时,许多人对苹果业不了解,加之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低,不知如何栽种和管理,因此不感兴趣。李工生就利用庙会、赶集的日子进行宣传,并将种苹果的好处、管理办法等用顺口溜的形式向前来赶会、赶集的人们宣传,让他们免费品尝自己收获的苹果。

由于当时处于战乱时期,人们生活都成问题,他的那些苹果在当地基本上卖不出去,没有收入,李工生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

后来,他用木箱子装上苹果,运到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销售,有了一定的收益。他就动员他的亲戚、邻居栽种苹果。先是他亲戚所在的几个村都种上了苹果树。后来,苹果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解放前,种植面积发展到3000亩。

1942年冬,李工生终因积劳成疾,贫病交加,卧床半年后在他的果园里去世,时年56岁。

从李工生逝世到现在,80多年过去了,如今,灵宝苹果成为了灵宝的支柱产业,许多农民靠种植苹果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吃水不忘挖井人。灵宝人感谢李工生,在灵宝城西310国道南边,为他树立了一座雕像。

去年,灵宝市焦村镇,还为他建立了一座“李工生纪念馆”。以缅怀他为灵宝苹果产业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