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明朝的官员。当时葡萄牙人称为Mandarin。
清朝照片中身着补子的官员。

官员,亦称官僚官宦,在传统东亚是指有官品的政府人员,相较于没有品秩的政府人员称作,官和吏的另一个重要的分别是官有固定的薪水,而吏则大多情况下没有(少数例外,如在王安石变法时,有发薪给中央的吏的作法)。

从出身来看在唐代中业以后,官员大多数出自于科举,因此与以从事实务起家的吏之间有极大的差异,彼此之间不能升降,而仅仅在元朝有让吏升作官的渠道。百姓或下属都称官长为“大人”,官员的儿子被称为衙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三月癸未条说:“洛下有十衙内,尤放恣。”孔平仲《珩璜新论》卷4说,“或以衙为廨舍”。

中国历史上大多时期,官位不论中央或地方官,一共分作九品,一品地位薪俸最高,九品最低。此外宋朝之后,有很多种官,仅是用来酬庸人物而不具有实效的。

官僚和官员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通过非法手段实现世代为官。

英国人称呼中国的官为Mandarin,该词来源于印度梵文曼怛罗,经由马来文葡萄牙文,辗转传入英文。

官与吏

两汉时代,机关长官独称“官”,属官称“吏”;官吏出身无大分别。明成祖时,规定曾当吏者不能当御史、考进士,于中国人流品观念“吏”开始被人看不起。

现代

今日的公家机关的管理人员称为公务员,但也有不少民众习惯称之为官,或者“大人”,例如“市长大人”,大多带有讽刺蔑视之意味。在英国日本这类保持君主帝王称号的国家,官员大都称为大臣、官。

外国语文称呼

明朝1617年出版的《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一次出现“Mandarin”(拉丁语:Mandarinos)这个词,从而证实Mandarin(曼达林、中国官僚、官话)和满洲人毫无关系,更不是“满大人”的意思

英文中用Mandarin(曼达林)一词来表示中国官僚,源自于葡萄牙语中的mandarim,后演化成拼写mandarin一词。早在皮莱资使团被囚禁后,被囚葡国人写下的信札中,葡萄牙语中就已广泛使用Mandarim一词。(这些信札是葡萄牙关于中国最早的报导之一,可能成书于1524年)。这些信札当时未曾出版,但却以手稿形式传抄流传;学者Ferguson将藏于巴黎图书馆的该信札一个抄本出版。Ferguson认为这些手稿是1534到1536年间写成的,其他学者却认为这些信札是1524年就寄出去了。在这些信札中“曼达林”一词以复数形式出现数次,有时有词尾的n/m:mandarĩsmanderĩsmanderỹs以及没有n/m:mandarismanderysmandarys。(注意在十六世纪葡萄牙语正字法中,使用者可以在n或者m前面的元音字母上面加上一条波浪线表记n或者m,所以ĩ以及可以转动写成in/imyn/ym

在费尔南·罗佩斯·德·卡斯达聂达(Fernão Lopes de Castanheda)的《Histó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Índia pelos portugueses》中,十六世纪末经澳门进入中国大陆的利玛窦也在葡萄牙人中推广使用了该词。利玛窦中国札记英文版第45页(附图提供了原版,第52页)。

有许多人把葡语中的这个词想成mandador(指挥者)或者mandar,源自拉丁文mandare,然而,现代字典同意葡萄牙人是从马来语menteri(朝臣、部长)一词中借来的,马来语menteri一次又是从梵语mantrin (天城体: मंत्री) (意为部长语源学上来讲又相关于"曼怛罗") 根据马来西亚翁姑·阿都·阿兹教授,这个词源于马六甲苏丹国期间住在马六甲的葡萄牙人试图会见中国政府高官,并用马来语标记“朝臣、部长”意思的Menteri一词来代指中国的“大官”。但是由于葡萄牙人不谙马来语,把“Menteri”的音加了一个“n”,发成了“Mandarin”。

在十六世纪“曼达林”这个词还没有普遍使用时,在欧洲人旅行者圈中“Loutea”一词也可以代指中国文官 (该词拼写各异)。如,在盖洛特·佩雷拉(Galeote Pereira)1548至1553年的中国旅行记中(1565年在欧洲出版)Loutea一词广泛使用;或者,在加斯帕·达克鲁斯(Gaspar da Cruz)所写的《Treatise of China》(1569年在欧洲出版)中,Louthia一词广泛使用。葡萄牙荷兰殖民史专家博克舍(C.R. Boxer)解释道:本词来源于中文常见的“老爷”一词(汉语拼音:lǎoyé; 厦门话: ló-tia; 泉州话: lāu-tia)。闽南语(福建+泉州)中的发音根据C.R. Boxer ,他的来源是Carstairs Douglas的《Dictionary of the Amoy vernacular》。

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所着的《大中华帝国史》(1585年)也是如此称呼中国文官的。《大中华帝国史》借鉴了盖洛特·佩雷拉(Galeote Pereira)以及加斯帕·达克鲁斯(Gaspar da Cruz)两公的文字,并成为十六世纪晚期欧洲人了解中国标准参考书

另外,《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载了Lauye和Lautie两种发音。

在西方,“曼达林”一词一般与“士大夫”这个概念相关,士大夫一般会吟诗作文,读

“曼达林”一词又可以代指标准的北方中文,因为的官员用该方言。该词是在明代就开始使用的中文“官话”一词的翻译。欧洲早期作者如利玛窦将“官话”一词写作Quonhua,符合利玛窦时代的转写系统,耶稣会在利玛窦逝世后多年都沿用此转写系统。

中国历史有名官员

近现代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