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典籍文献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1年1月12日 (二) 14:14大V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科目录 中国百科 世界百科 APP总目



中文典籍文献

  中国古代典籍文献,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祖先对社会和自然精心思考的精髓,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国古籍大约有8-10万种。另据全国近3000个档案馆的统计,有历史档案近3000万卷。本站将逐步整理收录上自先秦、下至清末的中国古代典籍文献。

经部

十三经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左传》 《公羊传》 《穀梁传》 《周礼》 《仪礼》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汉代开始,把《》《》《》《》《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穀梁传》《左传》),连同《》《》《》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十三经注疏

毛诗正义》 《尚书正义》 《礼记正义》 《周易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 《春秋穀梁传注疏》 《周礼注疏》 《仪礼注疏》 《论语注疏》 《孝经注疏》 《尔雅注疏》 《孟子注疏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其他经书注疏

大学章句》 《中庸章句》 《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
周易注》 《周易略例》 《周易集解》 《周易本义》 《陆氏易解》 《易童子问》 《新本郑氏周易》 《周易郑康成注》 《子夏易传》 《东坡易传》 《易传》 《周易参同契》 《梅花易数》 《周易古占法
泰泉乡礼》 《輶轩使者绝代语》 《深衣考误》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 《方言》 《释名


史部

正史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隋书》 《南史》 《北史》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二十五史:上述二十四史 + 《清史稿


编年史

即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录所发生的事件。
春秋》、《左传》、《资治通鉴》、《明实录》、《清实录
竹书纪年》、《唐创业起居注》、《众家编年体晋书


杂史类

穆天子传》、《国语》、《今本竹书纪年》、《逸周书》、《战国策》、《吴越春秋》、《越绝书》、《汉官六种》、《八家后汉书辑注》、《九家旧晋书辑本》、《晋后略》、《大业拾遗记》、《大唐新语》、《奉天录》、《唐国史补》、《唐阙史》、《燕翼诒谋录》、《东观奏记》、《太平御览》、《北狩见闻录》、《平宋录》、《平台纪略》、《汝南遗事》、《五代史补》、《五代新说》、《五代史阙文》、《钱塘遗事》、《松漠纪闻》、《扬州十日》、《书目答问》、《中华民国史事日志》、《台湾通史》、《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宋史记事本末》、《通鉴地理通释》、《通鉴释文辨误》、《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续资治通鉴长编》、《皇清开国方略》、《稽古录点校本》、《建康实录》、《剿捕临清逆匪纪略》、《平定三逆方略


纪事本末类

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通鉴纪事本末》、《资治通鉴外纪》、《前汉纪》、《后汉纪》、《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
三朝北盟会编》、《唐顺宗实录》、《炎徼纪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明朝皇帝列表》、《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明英宗实录》、《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明武宗实录》、《明世宗实录》、《明穆宗实录》、《明神宗实录》、《明光宗实录》、《明熹宗实录》、《崇祯长编》、《明实录校勘记凡例
清朝皇帝列表》、《清太宗实录稿本》、《清实录顺治朝实录》、《清实录康熙朝实录》、《清实录雍正朝实录》、《清实录乾隆朝实录》、《清实录嘉庆朝实录》、《清实录道光朝实录》、《清实录咸丰朝实录》、《清实录同治朝实录》、《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清实录宣统朝政纪
满洲实录卷1》、《满洲实录卷2》、《满洲实录卷3》、《满洲实录卷4》、《满洲实录卷5》、《满洲实录卷6》、《满洲实录卷7》、《满洲实录卷8


政书类

十通,是指十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历代通略》、《七国考》、《书断列传》、《史通》、《文史通》、《通典》、《唐会要》、《宋朝事实》、《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文献通考经籍考》、《补汉兵志》、《三国杂事》、《汉官旧仪》、《谥法》、《唐律疏议》、《唐书直笔》、《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元朝典故》、《大明会典》、《明宫史》、《明臣谥考》、《明太学志
明太祖宝训》、《明太宗宝训》、《明仁宗宝训》、《明宣宗宝训》、《明英宗宝训》、《明宪宗宝训》、《明武宗宝训》、《明世宗宝训》、《明穆宗宝训》、《明神宗宝训》、《明光宗宝训》、《明熹宗宝训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捕蝗考》、《崇文总目》、《古刻丛考》、《绛帖平》、《经义考》、《旧闻证误》、《救荒活民书》、《郡斋读书》、《马政纪》、《庙学典礼》、《幕学举要》、《千顷堂书》、《钱通》、《通鉴问疑》、《文渊阁书目》、《佐治药言》、《续佐治药言》、《学治说赘》、《学治臆说》、《子略》、《直斋书录》、《营造法式》、《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政和五礼新仪目录》、《淳化阁帖释文》、《竹云题跋》、《大唐开元礼》、《宝刻类编》、《东汉会要》、《国趄宫史续编》、《金石史二卷》、《金薤琳琅》、《录释》、《录续》、《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史通通释》、《石墨镌华》、《唐鉴》、《五代会要》、《唐石经考异》、《淳化秘阁法帖源流考


地理类

水经注》、《山海经》、《元和郡县图志》、《元丰九域志》、《南岳小录》、《西湖游览志》、《洛阳伽蓝记》、《洛阳牡丹记》、《吴地记》、《石柱记笺释》、《南方草木状》、《荆楚岁时记》、《北户录》、《桂林风土记》、《岭表录异》、《六朝事迹》、《会稽三赋》、《中吴纪事》、《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梦梁录》、《武林旧事》、《岁华记丽谱》、《平江记事》、《蜀中广记》、《岭南风物》、《益部谈资》、《龙沙纪略》、《东城杂记》、《游城南记》、《河朔访古记》、《佛国记》、《大唐西域记》、《真腊风土记》、《岛夷志略》、《朝鲜赋》、《海语》、《东西洋考》、《职方外纪》、《赤雅》、《坤舆图说》、《异域录》、《隋唐嘉话》、《东观汉记》、《寺塔记》、《西湖梦寻》、《西湖志纂》、《长安志》、《雍录》、《洞霄图志》、《汴京遗迹》、《武林梵志》、《金鳌退食》、《太平寰宇志》、《益部方物略记》、《舆地广记》、《台海使槎录》、《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诸蕃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皇肖职贡图》、《方舆胜览》、《钦定盘山志


传记

有以朝代为主的传记、地区性传记、个人传记等:《烈女传》、《高僧传》、《唐才子传》、《宋名臣言行录》、《汝南先贤传》、《华佗别传》、《孙子年谱


子部

子部书,由以先秦各派学说为主体的“九流十家”组成。西汉学者刘歆作《七略》,其中《诸子略》将先秦和汉初诸子学派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十家中小说家属于艺文,除去不算,称为九流。清光绪年间湖北崇文书局刊行的《百子全书》,收书101种。
论语正义》 《孟子正义》 《荀子集解》 《老子注》 《老子本义》 《庄子集解》 《庄子集释》 《列子注》 《墨子闲诂》 《晏子春秋校注》 《管子校正》 《商君书》 《慎子》 《韩非子集解》 《孙子十家注》 《吴子》 《尹文子》 《吕氏春秋》 《新语》 《淮南子》 《盐铁论》 《扬子法言》 《论衡》 《潜夫论》 《申鉴》 《抱朴子》 《世说新语》 《颜氏家训


儒家


佛家

禅林僧宝传》 《碧岩录》 《法苑珠林》 《佛说四十二章经》 《广弘明集》 《弘明集》 《金刚经》 《开元释教录》 《了凡四訓》 《林间录》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坛经》 《禅林僧宝传1》 《菩提达摩大师略辩大乘》 《释氏稽古略》 《宋高僧传》 《五灯会元》 《信心铭》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祖通载


道家

道德经》 《老子想尔注》 《庄子》 《庄子集释》 《庄子集解》 《列子》 《阴符经》 《鹖冠子》 《文子》 《黄帝四经》 《周易参同契》 《黄庭外景经》 《金人铭》 《太平经合校》 《抱朴子》 《化书》 《历代崇道记》 《太上感应篇


法家

法家:《管子》 《邓析子》 《商君书》 《韩非子》 《谏逐客书


兵家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吴子》 《尉缭子》 《阴符经》 《司马法》 《黄石公三略》 《素书》 《六韬》 《曹操集》 《历代兵制》 《唐太宗李卫公问》 《八阵总述》 《八阵合变图说


农家

泛胜之书》 《关于中国农书》 《禾谱辑佚》 《历代茶书》 《齐民要术》 《天工开物


医家

本草纲目》 《难经本义》 《黄帝内经素问》 《伤寒论》 《黄帝内经未》 《素问译解》 《黄庭内景经》 《金匮要略》 《灵枢译解》 《难经


集部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





其他


中国古典文献产生方式

  中国古典文献产生的主要方式包括著、述、编、译四类:

  :古代亦称“作”、“造”、“著作”,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

  :是“古已有之,有所承因”,即在前人著作基础上进行解释、疏通和解说。

  :又称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编辑旧文,其重要特征是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篡改,一般都注明出处。常见的编纂成果包括总集如《诗经》、《乐府诗集》、《全唐文》等;类书如《太平御览》、《永乐大典》等;丛书如《四库全书》等;档案类编如《清代文字狱档案》等;资料摘抄如《清稗类钞》等。

  :即翻译,将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为另一种文献。中国古代最早的翻译是佛经翻译。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历时9年成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为禁书),涵盖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学术领域。编撰四库全书时禁、毁图书3100多种。


全网介绍 [主站] 知识体系目录 文化数据库 地标产品数据库 特产数据库 中国旅游数据库 中华老字号数据库 中国百科 世界百科 中华大词典 典籍文献 编辑帮助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