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1个标签移动版编辑
 
(未显示4个用户的3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文件:96196.png|right|thumb|300px|印度国旗]]
 
[[文件:96196.png|right|thumb|300px|印度国旗]]
[[文件:96195.gif|right|thumb|150px|印度国徽]]
+
[[文件:96195.gif|right|thumb|200px|印度国徽]]
[[文件:96194.jpg|right|thumb|280px|印度首都新德里城市风光-印度门]]
+
[[文件:96193.jpg|right|thumb|280px|印度:位于首都新德里的政府大楼]]
+
[[文件:96186.jpg|right|thumb|280px|印度佛教造像:印度毗湿奴神庙入睡的毗湿奴]]
+
  
  '''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语]]:The 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是[[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一个[[国家]],大英国协的会员国之一。人口13.24亿,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中国]]。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约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居世界第七位。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印度和[[中国]]、[[巴基斯坦]]有领土争端。
+
'''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Bhārat Gaṇarājya;[[英语]]: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印地语:भारत;英语:India),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居世界第七位,是亚洲面积第三大的国家。<small>(具体面积由于国界争议而难以确定。印度政府称总面积为3,287,260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为3,060,500平方千米;联合国则称总面积为3,287,26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为2,973,190平方千米。)</small>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锡金]]、[[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与[[马尔代夫]]毗临,海岸线长5560公里。印度和[[中国]]、[[巴基斯坦]]、[[尼泊尔]]有领土争端,与[[孟加拉国]]有领海争端。
  
  印度民族和种族众多,号称“民族博物馆”,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被定为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特别是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个主要的宗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源于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近年来,其穆斯林人口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前两名分别为[[印度尼西亚]]与[[巴基斯坦]])。
+
印度自称有29个邦和7个中央直辖区,首都为[[新德里]][[印度人口]]众多,截至2023年4月,印度人口14.2亿。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印度现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2世纪灭亡,小国分立。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建立,统治200多年。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亚侵入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领。1857年爆发反英大起义,次年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1947年6月,英国通过“蒙巴顿方案”,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
印度境内[[民族]][[种族]]繁多,[[印度人]]中的[[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30%,各族群都拥有各自的[[语言]]、[[文字]],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英语]]被定为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家语言|国语]][[英语]]作为[[通用语|共同语言]]使用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度的地位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
  
== 基本国情 ==
 
  
  '''国名''' 印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ia)。
+
印度地方性的官方语言:[[印地语]]、[[乌尔都语]]、[[马拉地语]]、[[孔卡尼语]]、[[旁遮普语]]、[[多格拉语]]、[[信德语]]、[[克什米尔语]]、[[尼泊尔语]]、[[梵语]]、[[古吉拉特语]]、[[奥里亚语]]、[[迈蒂利语]]、[[昂加语]]、[[孟加拉语]]、[[阿萨姆语]]、[[泰卢固语]]、[[卡纳达语]]、[[泰米尔语]]、[[马拉雅拉姆语]]、[[库鲁克语]]、[[卡西语]]、[[桑塔利语]]、[[霍语]]、[[卡利亚语]]、[[蒙达里语]]、[[曼尼普尔语]]、[[博多语]]、[[加罗语]]、[[特里普里语]]([[库基语]])、[[米佐语]]、[[那加语]]、[[藏语]]等,另外登记的还有超过1600种语言。
  
  '''面积''' 约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面积居世界第7位。
 
  
  '''人口''' 13.24亿,居世界第2位。
+
印度-雅利安语支中使用人数最多的两种语言分别是[[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印地语以[[天城体]]的梵文字母为基础,包含较多梵语词汇。乌尔都语则是在莫卧儿王朝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印地语相近,其中既有印地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又有突厥语和其他语言的词汇,其书面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由伊斯兰教徒使用。
  
  '''民族''' 印度有100多个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约占总人口的46.3%,其他较大的民族包括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尔族、泰卢固族、泰米尔族等。
 
  
  '''语言''' 印度的语系主要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德拉维达语系,语言复杂。目前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约30%人口使用;英语已经在1965年终止了它唯一官方语言(或与印地语相同的)的地位,但依旧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地位,亦是全国性的通用语言,主要在政治和商业交往场合使用。另外还有其他21种地方性的预定官方语言,包括了马拉雅拉姆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卡纳达语、孔卡尼语、马拉地语、乌尔都语、古吉拉特语、奥里亚语、旁遮普语、阿萨姆语、喀什米尔语、信德语、尼泊尔语、梵语、曼尼普尔语等,另外登记的还有超过1,600种语言。
 
  
  '''宗教''' 印度是一个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是众多宗教的发源地,几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全印度约有80.5%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其他的主要宗教团体还有伊斯兰教(13.4%)、锡克教(1.9%)、耆那教,又因曾受英国殖民统治,基督教(2.3%)盛行。佛教虽起源于印度,如今在印度的影响力已逐渐式微,仅占总人口的0.71%,但佛教的传播对印度周边的国家却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婆罗门教主张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种姓(Varna):婆罗门(Brahmana,祭司),刹帝利(Ksatriya,贵族),吠舍(Vaisya,平民),首陀罗(Sudra,奴隶),各种姓之间不能通婚,身分、职业世袭,另外还将战俘以及不遵守种姓制度的人列为不可接触的贱民——旃陀罗(达利特)。虽然印度许多新的宗教(如佛教)的成立都是基于反对种姓制度,但在婆罗门教融入印度教后,种姓制度仍维持一定的影响力。即使现今印度宪法赋予人民平等权,种姓歧视的残迹仍存在于社会中。
 
  
  '''首都''' 新德里(New Delhi),人口2500万。(数据来源:联合国2014年全球城市化发展报告)
+
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多[[信仰]]的国家,号称“宗教博物馆”,[[世界主要宗教]]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古印度,而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作为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也有1亿8千万信徒,自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次大陆,公元10世纪后北印度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信奉伊斯兰教,其中的[[莫卧儿王朝]]几乎征服整个次大陆。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国家]]、[[四国联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国家元首''' 总统拉姆·纳特·科温德(Ram Nath Kovind),2017年7月当选为印第14任总统。
 
  
  '''重要节日''' 共和国日(Republic Day):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议会通过了印度共和国宪法,印度成为共和国。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8月15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取得独立。洒红节(Holi):每年公历3月、4月间,印度教四大节日之一。该节日正处于印度春季收获季节的作物即将开镰收割,冬去春来之际,因此也被称为春节。灯节(Divali):在公历10月、11月间,是印度教徒最大的节日,全国庆祝3天。
+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开始统一印度次大陆,开始推行[[佛教]],并向外传播。约前188年,孔雀王朝灭亡后群雄割据、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兴起。1600年[[英国]]侵入[[莫卧尔帝国]],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
  
== 历史 ==
 
  
[[文件:96192.jpg|right|thumb|280px|印度:阿旖陀石窟壁画。阿育王时始建,其壁画被视为佛教艺术的经典]]
+
印度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以独特南亚民族文化与北部地形差异形成的旅游资源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服务]]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印度是世界第一大外包服务接包国)。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文件:印度卡纳塔克邦亨比遗迹,2015年2月6日摄.jpg|right|thumb|300px|印度卡纳塔克邦亨比遗迹,2015年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至迟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创造的文明,由于最早发现该文明遗址的地方位于现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所以这个文明也被称为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不过该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时候突然衰落,衰落的原因在考古界则莫衷一是。近代基因研究显示印度人彼此的基因差异较小,可能是因为在古代遭逢过大天灾使人口大幅减少的缘故。
+
=== 基本国情 ===
  
  公元前1500年左右,自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族群入侵印度北部的恒河流域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而这一文明相对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而言晚了几个世纪,故与之相对地,一般称之为恒河文明。雅利安人入侵后,为了区别本地土著和雅利安人,种姓制度慢慢开始在印度盛行。
+
*'''国名''' 印度共和国(Republic of India)
  
  公元前3世纪中叶,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统一除南印度迈索尔地区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但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立刻分崩离析。此后印度就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代。其中贵霜帝国和笈多王朝曾短暂统一过北印,各种宗教在这段时期开始兴起,包括佛教和印度教;这个时期也是印度科学、艺术与文化的黄金时期。
+
*'''格言''':सत्यमेव जयते(梵语)''“唯有真理得胜”''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入侵印度,引进了伊斯兰文化。11世纪开始,突厥人开始入侵北印,并建立了德里苏丹国,不过德里苏丹国的势力逐渐衰微,无力控制庞大的印度北部,印度逐渐又进入了分裂的时代。
+
*'''国歌''':जन गण मन(梵语)''《人民的意志》''
  
  15世纪末,渡海而来的欧洲商人逐渐开始认识到印度的重要性,并积极在此开辟殖民地。德里苏丹国瓦解后,同样是来自中亚的突厥化的蒙古人在16世纪初建立了蒙兀儿帝国,并统一了几乎整个印度半岛,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但是,蒙兀儿帝国的统治同样因地方的反抗和统治者的残暴而迅速衰落,与此同时,强大的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西方殖民者却蜂拥踏上印度这块大陆,并为争夺印度而发生激烈的冲突。1757年,蒙兀儿帝国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之间爆发了普拉西战役,印度因战败而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4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统治权,只余少数地区由葡萄牙及法国统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残暴的英国殖民者,但很快被镇压。不过印度也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转为由英国直接统治,成立印度政府,并结束了名义上还存在的蒙兀儿帝国。
+
*'''面积''':3,166,391平方公里或3,287,263 平方公里(第7名)
 +
:水域率:9.6%
  
  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五分之二(有些省里也有土邦)。总之,印度虽然是一个由英国统治的庞大殖民地帝国,可是,印度其实是分为英属印度和土邦印度两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国中之国的现象。1877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帝国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国的首都也由加尔各答迁往德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印度军队在英国军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人口'''
 +
:2022年估计:1,401,000,000(第2名)
 +
:2011年普查:1,210,854,977(第2名)
 +
:密度:389.2/平方公里(第31名)
  
  随着印度现代化的缓慢深入,一部分印度上层知识分子意识到由英国统治带来的巨大耻辱,民族主义逐渐开始流行,一些印度知识分子于1885年成立了印度国民大会党(भारतीय राष्ट्रीय कांग्रेस,简称国大党)。该党于1920年重组,由主张独立的莫罕达斯·甘地(मोहनदास करमचंद गाँधी)获得领导权,并开展了一系列谋求印度独立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然而,英国殖民者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矛盾制造分裂,使得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日益难以调和。之后,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联盟(مسلم لیگ,简称穆盟)成立,穆罕默德·阿里·真纳(محمد علی جناح)成为该党领袖,印度的两大教派逐渐失去了团结的可能性。
+
*'''民族''':印度有100多个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约占总人口的46.3%,其他较大的民族包括马拉地族、孟加拉族、比哈尔族、旁遮普族、古吉拉特族、奥里亚族、迈蒂利族、阿萨姆族、泰卢固族、泰米尔族、坎纳达族、马拉雅拉姆族、桑塔利族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实力迅速衰落,由于民族主义国家思想的兴起和印度人民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广泛开展,遂准许印度独立。但此时印度的穆斯林已经开始谋划建立单独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英国和甘地都无力改变印度社会已经分裂的现实,只得同意独立后的印度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在与巴基斯坦分治后实现独立,但仍然留在英联邦内,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这块亚洲次大陆最终被分成以印度教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较小的伊斯兰教国家巴基斯坦。
+
*'''语言''':目前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约30%人口使用;[[英语]]已经在1965年终止了它唯一官方语言(或与印地语相同的)的地位,但依旧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地位,亦是全国性的通用语言,主要在政治和商业交往场合使用。
  
  独立后的印度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带来的后遗症。独立后第一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1950年代初,贾瓦哈拉尔·尼赫鲁(जवाहरलाल नेहरू)执政,印度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1962年印中因领土问题暴发边境战争。印巴分别在1947年、1965年和1971年爆发三次大规模战争,其中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大获全胜,“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独立,宣布成立孟加拉国。1974年印度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而1998年的核试验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进行了自己的核试验。此后印度政治经济缓慢发展,不过国内教派冲突频仍,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1990年代,印度领导人逐渐意识到印度经济的落后,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印度经济慢慢步入快车道。然而受制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瓶颈,印度的产业工人和工业发展缓慢,强大的工会和严格的劳工法也限制了外来投资。
+
*'''宗教''':全印度约有80.5%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其他的主要宗教团体还有伊斯兰教(13.4%)、锡克教(1.9%)、耆那教,又因曾受英国殖民统治,基督教(2.3%)盛行。佛教虽起源于印度,如今在印度的影响力已逐渐式微,仅占总人口的0.71%,但佛教的传播对印度周边的国家却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婆罗门教主张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种姓(Varna):婆罗门(Brahmana,祭司),刹帝利(Ksatriya,贵族),吠舍(Vaisya,平民),首陀罗(Sudra,奴隶),各种姓之间不能通婚,身分、职业世袭,另外还将战俘以及不遵守种姓制度的人列为不可接触的贱民——旃陀罗(达利特)。虽然印度许多新的宗教(如佛教)的成立都是基于反对种姓制度,但在婆罗门教融入印度教后,种姓制度仍维持一定的影响力。即使现今印度宪法赋予人民平等权,种姓歧视的残迹仍存在于社会中。
  
  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直存在争端,但是自2002年开始的双边会谈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减弱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在目前印度的经济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临了多项挑战,例如严重的人口过剩、环境恶化、大量的贫穷人口以及印度国内的种族以及宗教冲突。印度的经济在过去十年已经大幅度地扩大规模。
+
[[文件:96194.jpg|right|thumb|300px|印度首都新德里城市风光-印度门]]
  
== 地理 ==
+
*'''首都''':新德里(New Delhi)
 +
*'''最大城市''':孟买
  
[[文件:96191.jpg|right|thumb|280px|印度地形图]]
+
*'''总统''':德拉帕迪·慕尔穆
 +
*'''总理''':纳伦德拉·莫迪
  
  印度在赤道以北北纬8度4分和37度6分,东经68度7分和97度25分之间。印度是世界第七大国,总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3 。印度从北到南全长3,214公里,从东到西全长2,993公里,印度半岛亦是南亚的主体。
+
*'''重要节日''':共和国日(Republic Day):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宪法生效,印度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英联邦王国]]转变为[[议会共和制|议会制共和国]]。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8月15日。1947年8月14日及15日,[[印巴分治]]从而终结英属印度,印度遂将8月15日作为独立日。洒红节(Holi):每年公历3月、4月间,印度教四大节日之一。该节日正处于印度春季收获季节的作物即将开镰收割,冬去春来之际,因此也被称为春节。灯节(Divali):在公历10月至11月,是印度教徒最大的节日,全国庆祝3天。
  
  印度地理是多样的:从雪山山脉到沙漠,从平原到雨林,从丘陵到高原,风光应有尽有。印度囊括了位于印度板块的印度次大陆的绝大部分,以及印度-澳洲板块的偏北部分。印度拥有海岸线7000多公里,其中大多数位于亚洲南部半岛,伸入印度洋。印度西南部与阿拉伯海接壤,东部和东南部与孟加拉湾接壤。
+
*'''GDP'''
 +
:PPP:2022年估计 11.745万亿美元(第3名)
 +
:人均:8,358美元(第124名)
 +
:国际汇率:2022年估计 3.291万亿美元(第6名)
 +
:人均:2,342美元(第142名)
  
  肥沃的印度恒河平原覆盖了印度北部,中部和东部的绝大部分。而德干高原占了印度南部的绝大部分。印度西部是塔尔沙漠,这是一个岩石和沙尘的混合沙漠。印度的东部和东北部边境线涵盖了喜马拉雅山脉。由于与巴基斯坦的领土纠纷,印度的最高点存在争议。按照印度的说法,其最高点(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是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印度无争议的最高点是干城章嘉峰,海拔8598米。
+
*'''基尼系数''':0.339[13](2009年) 中·第79名
  
  印度西北部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北部与中国,不丹和尼泊尔接壤,东部与缅甸接壤,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东部是孟加拉国。印度南部是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岛国。
+
*'''人类发展指数''':0.645(2019年) 中·第131名 
  
  而印度位于印度次大陆,主要由三个地理区组成:在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的高山区(其中就有海拔8,598米的印度最高峰康城章加峰)、中央平原/恒河平原(Indo-Gangetic Plain)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
+
*'''货币''':印度卢比(₹)(INR)
  
  多条河流发源于或流经印度,例如有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亚穆纳河、戈达瓦里河以及奎师那河(Krishna River)。印度河上流的一小段也位于印度境内。印度南方是热带季风性气候,北方则是温带气候。干旱、季风性气候造成的下雨形成的突发性洪水,严重的雷暴雨、地震等是印度的主要自然灾害。
+
*'''时区''':UTC+05:30(印度标准时间)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蕴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资源还有铁矿、锰、云母、铁矾土、钛矿、铬铁矿、天然气、石油、钻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
+
*'''电话区号''':+91
  
=== 气候 ===
+
*'''ISO 3166码''':IN
  
  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印度西部的塔尔沙漠则是热带沙漠气候。夏天时有较明显的季风,冬天则较无明显的季风。印度气候分为雨季与旱季,冬天时受喜马拉雅山脉屏障影响,较无寒流或冷高压南下影响印度。
+
*'''互联网顶级域'''.in
 
+
== 行政区划 ==
+
  印度划分为28个邦(प्रांत,states,其中“阿鲁纳恰尔邦”有争议),6个联邦属地(केन्द्र शासित प्रदेश,union territories),以及国家首都(新德里)。
+
 
+
=== 首都 ===
+
 
+
  新德里 (नई दिल्ली,New Delhi)
+
 
+
=== 邦 ===
+
 
+
#安得拉邦 Andhra Pradesh
+
#阿鲁那恰尔邦 Arunachal Pradesh (与中国有领土纠纷)
+
#阿萨姆邦 Assam
+
#比哈尔邦 Bihar
+
#恰蒂斯加尔邦 Chhattisgarh
+
#果阿邦 Goa
+
#古吉拉特邦 Gujarat
+
#哈里亚纳邦 Haryana
+
#喜马偕尔邦 Himachal Pradesh
+
#查谟-克什米尔邦 Jammu and Kashmir (与巴基斯坦、中国有领土纠纷)
+
#贾坎德邦 Jharkhand
+
#卡纳塔克邦 Karnataka
+
#喀拉拉邦 Kerala
+
#中央邦 Madhya Pradesh
+
#马哈拉施特拉邦 Maharashtra
+
#曼尼普尔邦 Manipur
+
#梅加拉亚邦 Meghalaya
+
#米佐拉姆邦 Mizoram
+
#那加兰邦 Nagaland
+
#奥里萨邦 Orissa
+
#旁遮普邦 Punjab
+
#拉贾斯坦邦 Rajasthan
+
#锡金邦 Sikkim
+
#泰米尔纳德邦 Tamil Nadu
+
#特里普拉邦 Tripura
+
#北安查尔邦 Uttaranchal
+
#北方邦 Uttar Pradesh
+
#西孟加拉邦 West Bengal
+
 
+
Hold the syringe high sufficient to protect against any kind of bends in <a href=http://cheapzithromax.science/>zithromax zpak</a>  television.
+
 
+
=== 主要城市 ===
+
 
+
[[文件:96190.jpg|right|thumb|280px|印度:孟买市中心的维多利亚火车站。建成于1887年,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
 
+
*新德里
+
*加尔各答
+
*孟买
+
*班加罗尔
+
*金奈
+
*海德拉巴
+
*艾哈迈达巴德
+
*勒克瑙
+
*斋浦尔
+
*浦那
+
*阿格拉
+
 
+
== 政治 ==
+
 
+
印度是一个联邦共和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体制国家,多达7.14亿选民,1000多个政党参与国会选举,包括7个全国性大党、40个地区政党,以及980个小党,号称全球最大规模的民主选举。
+
 
+
印度独立后长期由国大党统治,反对党曾在1977年至1979年、1989年至1991年两次短暂执政。1996年后印度政局不稳,到1999年先后举行3次大选,产生了5届政府。1999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党为首的全国民主联盟上台执政,瓦杰帕伊任总理。2004年,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在左派政党外部支持下,组成联合政府,曼莫汉·辛格任总理。
+
 
+
2009年4月16日至5月13日,印度举行第15届人民院选举,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以较大优势胜出,再次组成联合政府,曼莫汉·辛格连任总理。 2011年1月、7月,2012年10月,印度政府举行任内三次改组,调整部分内阁部长职位。
+
 
+
2014年4月7日至5月12日,印度举行第16届人民院选举,印度人民党赢得人民院过半数席位,成为第一大党,在中央单独执政,纳伦德拉·莫迪出任总理。
+
 
+
2019年4月11日至5月19日,印度举行第17届人民院选举,印人党领导全国民主联盟赢得过半数席位,莫迪总理成功连任。
+
+
【宪法】 宪法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规定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公民不分种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点,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
【议会】 联邦议会由总统和两院组成。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由议会两院及各邦议会当选议员组成选举团选出,任期五年,依照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职权。现任总统拉姆·纳特·科温德(Ram Nath Kovind),2017年7月25日就任。两院包括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联邦院共250席,由总统指定12名具有专门学识或实际经验的议员,和不超过 238名各邦及中央直辖区的代表组成,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1/3。联邦院每年召开4次会议。宪法规定副总统为法定的联邦院议长。现任联邦院议长穆帕瓦拉普·文卡亚·奈杜(Muppavarapu. Venkaiah Naidu),2017年8月5日当选,2017年8月11日就职。人民院为国家主要立法机构,其主要职能为:制定法律和修改宪法;控制和调整联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对联邦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有权弹劾总统。人民院共545席,其中543席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每5年举行一次大选。2019年选举产生的第17届人民院得票较多的政党有:印人党获得302席,国大党获52席,德拉维达进步联盟获23席,草根国大党22席,YSR国大党22席。现任人民院议长奥姆·博拉(Om Birla),2019年6月19日当选。
+
 
+
【政府】 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是最高行政机关。总理由总统任命人民院多数党的议会党团领袖担任,部长会议还包括内阁部长、国务部长。总理和内阁部长组成的内阁是决策机构,其中内阁部长共24人: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兼人事、督察和养老金部部长、原子能和空间署署长,国防部部长拉吉纳特·辛格(Raj Nath Singh), 内政部部长阿米特·沙阿(Amit Shah),道路交通和公路部、中小微企业部部长尼廷·杰拉姆·加德卡里(Nitin Jairam Gadkari), 化工和化肥部部长D·V·萨达南达·高达(D.V. Sadananda Gowda),财政部、公司事务部部长尼尔玛拉·希塔拉曼(女)(Nirmala Sitharaman),消费者事务、食品和公共分配部部长饶萨赫布·丹维(Raosaheb Danve),农业和农民福利部、农村发展部、乡村自治组织部(潘查亚特事务部)部长纳伦德拉·辛格·托马尔(Narendra Singh Tomar),司法部、通信部、电子和信息技术部部长拉维·香卡尔·普拉萨德(Ravi Shankar Prasad),食品加工工业部部长纳伦德拉·辛格·托马尔(Narendra Singh Tomar),社会公平和权利部部长塔瓦尔·昌德·盖洛特(Thaawar Chand Gehlot),外交部长苏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人力资源发展部部长拉梅什·帕克里亚尔·尼香克(Ramesh Pokhriyal Nishank),部落事务部部长阿琼·梦达(Arjun Munda),妇女和儿童发展部、纺织部部长斯姆里蒂·祖宾·伊拉尼(女)(Smriti Zubin Irani),卫生和家庭福利部、科技部、地球科学部部长哈什·瓦尔丹(Harsh Vardhan),环境、森林和气候变化部、信息和广播部部长普拉卡什·贾瓦德卡尔(Prakash Javadekar),铁道部、商工部部长皮尤什·高耶尔(Piyush Goyal),石油和天然气部、钢铁部部长达蒙德拉·普拉丹(Dharmendra Pradhan),少数民族事务部部长慕克塔尔·阿巴斯·纳克维(Mukhtar Abbas Naqvi),议会事务部、煤炭部、矿业部部长普拉拉德·乔希(Pralhad Joshi),技能发展和创业部部长马亨德拉·纳特·潘迪(Mahendra Nath Pandey),重工业和公共企业部部长阿温德·甘帕特·萨万特(Arvind Ganpat Sawant),畜牧、乳品和渔业部部长基里拉吉·辛格(Giriraj Singh),水利和安全饮用水部部长加金德拉·辛格·谢卡瓦特(Gajendra Singh Shekhawat)。
+
 
+
独立主持部务的国务部长9人:劳动和就业部国务部长(独立主持)桑托什·库马尔·冈瓦尔(Santosh Kumar Gangwar),统计和项目执行部国务部长(独立主持)、计划部国务部长(独立主持)拉奥·英德吉特·辛格(Rao Inderjit Singh),传统医学部国务部长(独立主持)、国防部国务部长谢利帕德·耶索·纳伊克(Shripad Yesso Naik),东北地区发展部国务部长(独立主持)、总理办公室、人事、督查和养老金部、原子能部、空间部国务部长吉坦德拉·辛格(Jitendra Singh),青年事务和体育部国务部长(独立主持)、少数民族事务部国务部长基兰·利吉居(Kiren Rijiju),文化部国务部长(独立主持)、旅游部国务部长(独立主持)普拉哈拉德·辛格·帕特尔(Prahalad Singh Patel),电力部国务部长(独立主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国务部长(独立主持)、技能发展和创业部国务部长拉吉·库马尔·辛格(Raj Kumar Singh),住房和城市事务部国务部长(独立主持)、民航部国务部长(独立主持)、商工部国务部长哈尔迪普·辛格·普里(Hardeep Singh Puri),船运部国务部长(独立主持)、化工和化肥部国务部长曼苏克·L·曼达维亚(Mansukh L. Mandaviya)
+
 
+
【司法机构】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理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等。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县设有县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现任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沙拉德·阿尔温德·博布德(Sharad Arvind Bobde)。总检察长由政府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就执法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完成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对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现任总检察长维奴戈帕尔(K. K. Venugopal),2017年6月任命,任期3年。
+
 
+
【政党】
+
 
+
'''1.印度人民党''' (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有1.1亿党员。代表北部印度教教徒势力和城镇中小商人利益,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和教派主义色彩。1996年首次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并短暂执政。1998年至2004年两度执政。2014年再次赢得人民院过半议席,成为第一大党,在中央单独执政。在2019年人民院选举中席位进一步增加,成功连任。现任主席贾加特·普拉卡什·纳达(Jagat Prakash Nadda),2020年1月任命。
+
 
+
'''2.印度国民大会党(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简称国大党(英),通常称国大党。据称有初级党员3000万,积极党员150万。国大党成立于1885年12月,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印独立后长期执政,1969年和1978年两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组建新党,改用现名。2004年和2009年人民院选举中两次成为议会中第一大党,在2014年人民院选举中遭受重挫,仅获得44个议席。在2019年人民院选举中稍有起色,获52席。现任主席索尼娅·甘地(女)(Sonia Gandhi)。
+
 
+
'''3.德拉维达进步联盟'''(Dravida Munnetra Kazhagam):1949年9月成立,泰米尔纳德邦地区性政党,主要政治力量在泰邦和本地治理中央直辖区。在2019年人民院选举中位列第三大党,现任党主席斯大林(MK Stalin ).
+
 
+
'''4.草根国大党'''(Trinamul Congress Party):1998年1月成立,主要政治力量在西孟加拉邦,主要代表中低阶层利益。在2019年人民院选举中位列第四大党。现任党主席玛玛塔·班纳吉( Mamata Banerjee)。
+
 
+
'''5.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简称印共(马)。1964年以孙达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为代表的一派从印度共产党分出后成立。党员81.4万(2002年),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党。曾在西孟加拉邦长期执政,2011年5月结束在该邦连续34年的执政地位。现任总书记西塔拉姆·亚秋里(Sitaram Yechury)。
+
 
+
=== 重要人物 ===
+
 
+
'''拉姆·纳特·科温德'''(Ram Nath Kovind)。1945年10月生于印度北方邦,印度人民党成员。曾当选印度联邦院议员,2015年8月出任比哈尔邦邦长。2017年7月当选为印第14任总统。
+
 
+
'''纳伦德拉·莫迪''':总理。1950年出生于印度古吉拉特邦,印度教徒,政治学硕士。1987年加入印度人民党,曾任该党古吉拉特邦分部总书记、全国书记和全国总书记。2001年起连续13年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在2014年印第16届人民院选举中率人民党赢得过半数席位。2014年5月26日就任总理。在2019年印第17届人民院选举中率全国民主联盟在大选中获得多数席位,2019年5月30日成功连任。
+
 
+
== 经济 ==
+
 
+
[[文件:96189.jpg|right|thumb|200px|印度发射运载火箭]]
+
 
+
印度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农业由严重缺粮到基本自给,工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发展迅速,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印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
+
 
+
1991年7月开始实行全面经济改革,放松对工业、外贸和金融部门的管制。1992~1996年实现经济年均增长6.2%。“九五”计划(1997~2002年)期间经济年均增长5.5%。“十五”计划(2002~2007年)期间,继续深化经济改革,加速国有企业私有化,实行包括农产品在内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销售自由化,改善投资环境,精简政府机构,削减财政赤字。实现年均经济增长7.8%,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6年,推出“十一五”计划(2007~2012年),提出保持国民经济10%的高速增长,创造7000万个就业机会,将贫困人口减少10%,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力度。2011年8月,印计划委员会通过“十二五”(2012~2017年)计划指导文件,提出国民经济增速9%的目标。
+
 
+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调查数据,2019/2020财年主要经济数据如下(以现价计算):
+
**国内生产总值:2.9万亿美元。
+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04.1美元。
+
**货币名称:印度卢比(Rupee)。
+
**汇率:1美元≈72.5卢比(2021年3月数据)。
+
**通货膨胀率:4.62%。(2017/2018年平均值)。
+
**外汇储备:5226亿美元(2020年7月数据)。
+
 
+
【资源】 资源丰富,有矿藏近100种。云母产量世界第一,煤和重晶石产量居世界第三。主要资源可采储量估计为:煤2533.01亿吨,铁矿石134.6亿吨,铝土24.62亿吨,铬铁矿9700万吨,锰矿石1.67亿吨,锌970万吨,铜529.7万吨,铅238.1万吨,石灰石756.79亿吨,磷酸盐1.42亿吨,黄金68吨,石油7.56亿吨,天然气1075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等。森林67.83万平方公里,覆盖率为20.64%。
+
 
+
【工业】 主要工业包括纺织、食品加工、化工、制 药、钢铁、水泥、采矿、石油和机械等。汽车、电子产品制造、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2017/2018年印度工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3.7%,其中电力行业增长5.1%,采矿业和制造业分别同比增长2.8%和3.8%。
+
 
+
【农业】 拥有世界1/10的可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人均0.17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2%。
+
 
+
【服务业】 近年来,印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2016/2017财年增长7.7%,2017/2018财年增长8.3%。2017/2018财年,服务业对国民总增加值的贡献率为55.2%,成为印度创造就业、创汇和吸引外资的主要部门。
+
 
+
【财政金融】 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立,预算有联邦和邦两级。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为一个财政年度。2017/2018财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
+
 
+
== 军事 ==
+
 
+
[[文件:96187.jpg|right|thumb|200px|印度陆军边防部队正在进行边境巡逻]]
+
 
+
印军前身为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雇佣军。1947年印巴分治后始建分立的三军。1978年创建独立的海岸警卫队。总统是名义上的武装力量统帅,内阁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国防部负责部队的指挥、管理和协调。各军种司令部负责拟定、实施作战计划,指挥作战行动。现陆军参谋长比平·拉瓦特(Bipin Rawat),空军参谋长达诺阿(BS Dhanoa),海军参谋长苏尼尔·兰巴(Sunil Lanba)。
+
 
+
实行募兵制。陆、海、空三军现役兵力为127万,其中陆军110万,海军5.3万,空军11.7万。另有50多万预备役军人和100多万准军事部队。
+
 
+
2015/2016财年国防支出为2.48万亿卢比。2017/2018财年国防预算2.62万亿卢比。
+
 
+
== 文化 ==
+
 
+
[[文件:96188.jpg|right|thumb|280px|印度传统舞蹈]]
+
 
+
  印度文化如同一块坚硬的石头,即没有很大的扩张性,也顽强地抵制任何外来文化的入侵。印度早期虽然有许多国王将佛教作为国教,后来被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和突厥王公所统治,近二百年来又被信仰基督教的英国作为殖民地,但每个统治者走后,印度又顽强地恢复古老的印度教传统。伊斯兰文化对印度进行了几百年强有力地冲击,只同化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两片较小的土地,没有能撼动印度主体文化的分毫,正是由于印度作为中流砥柱,迫使伊斯兰教的扩张大潮分为两支,使处于印度阴影下的其他国家没有受到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
+
 
+
=== 电影 ===
+
 
+
  印度是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印度的电影产量是世界之冠,每年生产1000部电影,是好莱坞的4倍,主要应付国内庞大的需求。印度同时是世界上电影观众最多的国家,每天进出影院的观众达1400万人之多。印度电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国家也很受欢迎。
+
 
+
  印度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不同语言的族群对母语的电影有很殷切的需求,造就了电影业的发展,尤以孟买(旧称Bombay)为基地的印度语电影业发展最为成熟,被誉为宝莱坞(取自Bombay与好莱坞Hollywood)。所以印度语的电影产量和票房数字均最大。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区成名的电影工作者都会到宝莱坞寻找机会。不同地区的电影会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电影可能会有不同语言的版本。
+
 
+
  由于印度是个喜好音乐和舞蹈的民族,所以在印度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歌舞元素,于是歌舞片与爱情片成为印度最有特色的电影类型,如2000年的《真爱永存》和2002年的《胭脂泪》(Devdas)等都是最杰出的代表。近年来印度不仅在不断学习和模仿美国电影,如现代动作片《遁天神盗》系列都获得了很好的票房;而且在类型开拓上更是有目共睹,如2007年体育题材的励志片《加油印度!》,2009年批判落后教育思维和模式并着重展现友情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等都带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和感染。
+
 
+
  著名男影星有沙·鲁克·罕,李提克·罗山,阿米尔·汗和阿米塔布·巴沙坎,女影星有艾西维娅·莱伊,玛都丽·荻西特,卡约儿,拉妮·穆科吉,诗丽黛玮·阿雅潘等。
+
 
+
  印度电影观众奖是印度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电影奖项,由杂志《印度电影观众》举办,广大观众参与投票,始于1953年,每年评选一次。
+
 
+
=== 新闻出版 ===
+
 
+
  印报刊大多属私人和财团所有。截至2008年底,共有报刊69323种,总发行量2.07亿份。印地文和英文报刊分别占总数的37%和16%。最大的三家日报依次为《印度时报》、《马拉雅拉娱乐报》和《古吉拉特新闻》。主要印地文报纸有《旁遮普之狮报》、《今天日报》、《印度斯坦报》等。主要英文报纸有《印度斯坦时报》、《政治家报》、《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等。
+
 
+
  主要新闻机构和通讯社有:(1)新闻发布署:相当于政府中央通讯社,拥有1100多名国内和180多名国外特派记者,电传网覆盖全国各地,向8000余家新闻单位供稿。设有8个地区总分社和27个分社。(2)印度报业托拉斯:印最大通讯社,半官方性质。成立于1947年8月,后兼并印联合通讯社和路透社印度支社,于1949年元旦开业。现设136个国内分社和11个海外分社,员工1000多名,海外记者30多名。英文日发稿量超过10万字。在北京派驻记者。(3)印度联合新闻社:印第二大通讯社。1959年登记成立。现有分社100多个。目前向四个海湾国家及新加坡、毛里求斯提供新闻服务,在迪拜、华盛顿和新加坡设有分社,向22个国家派驻记者。(4)印度斯坦新闻社:私营,主要编发印地文、马拉地文、古吉拉特文和尼泊尔文的新闻。
+
 
+
  全印广播电台隶属政府新闻广播部,广播网覆盖全国人口99.1%。对内使用24种语言和146种方言播音。对外使用27种语言广播。
+
 
+
  全印电视台于1959年9月试播,1976年脱离全印广播电台成为独立机构,隶属新闻广播部,是世界最大的电视网络之一。截至2011年3月,全国共有56家电视台,515个卫星频道。电视网覆盖全国陆地面积的77.5%和人口的89.6%。
+
 
+
== 教育 ==
+
 
+
  印度实行12年一贯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学士课程、2年硕士课程和3年博士课程。还包括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印有高等院校31868所,其中综合性大学544所,著名的包括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加尔各答大学等。截至2011年底,印全民识字率74.04%。
+
 
+
== 外交 ==
+
 
+
印度为不结盟运动创始国之一,历届政府均强调不结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础。印努力与所有国家发展关系,力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印政府调整了过去长期奉行的倾向苏联的大国政策,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持久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
+
 
+
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考虑到所有国家利益并能为所有人接受的国际政治新秩序,要求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呼吁各国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第三世界发展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1992年联大期间正式向大会提出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要求,建议扩大安理会,实现决策民主化,提高工作效率。2005年,印度与日本、巴西和德国组成“四国集团”,提出安理会改革框架决议草案,要求扩大安理会,同时增加常任理事国与非常任理事国。
+
 
+
在人权问题上,主张推进人权应考虑各国的具体情况,认为最根本的人权是生存的权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问题优于民主和人权,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反对利用人权干涉他国内政,从而损害别国的主权和统一。
+
 
+
重视全球环境保护问题,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求相联系,环保的主要责任应由发达国家承担,建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从事研究和开发来解决环境问题。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列名支持《哥本哈根协议》。
+
 
+
<br>
+
----
+
<br>
+
 
+
'''亚洲国家'''
+
 
+
<small>[[阿富汗]],[[阿联酋]],[[阿曼]],[[阿塞拜疆]],[[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林]],[[不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东帝汶]],[[菲律宾]],[[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大韩民国|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柬埔寨]],[[卡塔尔]],[[科威特]],[[老挝]],[[黎巴嫩]],[[马尔代夫]],[[马来西亚]],[[蒙古国|蒙古]],[[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日本]],[[沙特阿拉伯]],[[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泰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文莱]],[[亚美尼亚]],[[乌兹别克斯坦]],[[新加坡]],[[叙利亚]],[[也门]],[[伊拉克]],[[伊朗]],[[以色列]],[[印度]],[[印度尼西亚]],[[约旦]],[[越南]],[[中国]]</small>
+
 
+
 
+
 
+
 
+
'''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Bhārat Gaṇarājya;[[英语]]: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印地语:भारत;英语:India),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面积位列世界第七,是亚洲面积第三大的国家。<small>(具体面积由于国界争议而难以确定。印度政府称总面积为3,287,260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为3,060,500平方千米;联合国则称总面积为3,287,26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为2,973,190平方千米。)</small>实际控制领土面积约316万平方公里。[[印度人口]]众多,截至2022年1月印度拥有14亿100万人口,位列世界第二,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印度现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
 
+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境内[[民族]]和[[种族]]繁多,[[印度人]]中的[[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各族群都拥有各自的[[语言]]文字,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家语言|国语]];[[英语]]作为[[通用语|共同语言]]使用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度地位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多[[信仰]]的国家,号称“宗教博物馆”,[[世界主要宗教]]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古印度,而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作为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也有1亿8千万信徒,自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次大陆,公元10世纪后北印度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信奉伊斯兰教,其中的[[莫卧儿王朝]]几乎征服整个次大陆。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大英国协]]、[[金砖五国]]、[[四国联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
 
+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
  
 
=== 国名 ===
 
=== 国名 ===
第275行: 第82行:
  
 
印度人自称'''婆罗多'''。印度曾有过很多国名,对同一名称的来历,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耆那教]]传说,教祖[[里施波德沃]]的长子叫“[[波勒德]]”,他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国王,因此他的国家便以波勒德的变音“婆罗多”命名。又据《[[往世书]]》记载,[[包勒沃王朝]]著名国王[[杜施因德]]的儿子叫“波勒德”,擅长武功,在继任国王期间,打败了许多[[雅利安人]]小王国。《[[梵书]]》中曾记载其武功。由于波勒德的原因,其后裔一直被认为是“婆罗多”,国祚甚长。因此这个国家便以婆罗多命名。在《往世书》中尚有另外的记载,如“在大海以北和喜马拉雅山以南,有个国家,名叫‘婆罗多·沃勒施’,其名称的由来是由于波勒德的后裔居住的原因”。由此表明,印度居民古时也叫“[[帕勒迪]]”(意即婆罗多人)。又有些学者认为,帕勒迪是指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以前的当地土著人而言,其文明遗迹在[[哈拉帕 (巴基斯坦)|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早有发现。不过这种说法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帕勒德人是指婆罗多国王的子孙后代。
 
印度人自称'''婆罗多'''。印度曾有过很多国名,对同一名称的来历,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耆那教]]传说,教祖[[里施波德沃]]的长子叫“[[波勒德]]”,他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国王,因此他的国家便以波勒德的变音“婆罗多”命名。又据《[[往世书]]》记载,[[包勒沃王朝]]著名国王[[杜施因德]]的儿子叫“波勒德”,擅长武功,在继任国王期间,打败了许多[[雅利安人]]小王国。《[[梵书]]》中曾记载其武功。由于波勒德的原因,其后裔一直被认为是“婆罗多”,国祚甚长。因此这个国家便以婆罗多命名。在《往世书》中尚有另外的记载,如“在大海以北和喜马拉雅山以南,有个国家,名叫‘婆罗多·沃勒施’,其名称的由来是由于波勒德的后裔居住的原因”。由此表明,印度居民古时也叫“[[帕勒迪]]”(意即婆罗多人)。又有些学者认为,帕勒迪是指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以前的当地土著人而言,其文明遗迹在[[哈拉帕 (巴基斯坦)|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早有发现。不过这种说法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帕勒德人是指婆罗多国王的子孙后代。
 
=== 历史 ===
 
 
印度存在过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古印度在印度河的[[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最迟在公元前2500年,位于[[巴基斯坦]]境内[[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创造的文明,由于最早发现该文明遗址的地方位于现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所以这个文明也被称为[[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古印度人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不过该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时候突然衰落,印度河流域文明崩解,其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字也衰亡,无人能懂。导致古印度文明衰落中断的原因至今在考古界则莫衷一是。近代基因研究显示印度人彼此的[[基因]]差异较小,可能是在古代遭遇过大天灾使人口大幅减少的缘故。另有一些专家认为主因是印度河流域的大洪水或发生干枯。
 
 
公元前1500年左右,自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族群入侵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和北部的[[恒河流域]],在之后的数世纪中,雅利安人逐渐定居并从事农业活动。雅利安人带来的外来语言取代了当地语言,在文化上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而这一文明相对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而言晚了几个世纪,故与之相对地,一般称之为恒河文明。[[雅利安人]]入侵后,为了区别本地[[印度土著|土著]]和[[雅利安人]],[[种姓制度]]慢慢开始在印度盛行。
 
 
[[File:阿旖陀石窟壁画.jpg|thumb|300px|[[阿旖陀石窟]]壁画。[[阿育王]]时始建。其壁画被视为[[佛教]]艺术的经典]]
 
 
公元前3世纪中叶,[[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统一除[[南印度]][[迈索尔]]地区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但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走向衰落。此后印度就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列国的时代。其中[[贵霜帝国]]和[[笈多王朝]]曾短暂统一过北印,各种宗教在这段时期开始兴起,包括[[印度教]]和起源于[[尼泊尔]]的[[佛教]];这个时期也是印度科学、艺术与文化的黄金时期。
 
 
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入侵印度,引进了[[伊斯兰文化]],不过发迹于摩羯陀的波罗王朝曾在770-850年间短暂统一过北印度。12世纪开始,来自于今阿富汗的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在1148年反叛伽色尼王朝建立的古尔王朝大规模入侵北印,攻占了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并且向南推进到纳尔默达河,之后衍生出了了[[德里苏丹国]],自13世纪的德里苏丹国开始[[印度历史]]有了较确切的的史料记录。德里苏丹国在经历图格鲁克王朝的顶峰之后开始衰落,无力控制庞大的印度南部,加上[[帖木儿]]的入侵导致衰落,印度逐渐又进入了列国的时代。
 
 
15世纪末,渡海而来的[[欧洲]]商人逐渐开始认识到印度的重要性,并积极在此开辟[[殖民地]]。德里苏丹国瓦解后,同样是来自中亚的[[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在1526年攻灭印度德里苏丹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建立了[[莫卧儿帝国]],经历[[胡马雍]],[[阿克巴]],[[贾汉吉尔]],[[沙贾汗]],到[[奥朗则布]]时代达到顶峰,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但是,莫卧儿帝国的统治同样因宗教冲突而迅速衰落,与此同时,强大的[[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西方殖民者却蜂拥踏上印度这块大陆,并为争夺印度而发生激烈的冲突。1757年,莫卧儿帝国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之间爆发了[[普拉西战役]],印度因战败而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4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统治权,只余少数地区由葡萄牙及法国统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起义|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残暴的英国殖民者,但很快被镇压。不过印度也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转为由英国直接统治,成立印度政府,并结束了名义上还存在的莫卧儿帝国。
 
 
联合王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2/5(有些省里也有土邦)。总之,印度虽然是一个由联合王国统治的庞大殖民地帝国,可是,印度其实是分为英属印度和土邦印度两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国中之国的现象。1877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帝国]]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国的首都也由[[加尔各答]]迁往[[德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印度军队在英国军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File: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jpg|thumb|220px|right|甘地(1869-1948)]]
 
 
随着印度现代化的缓慢深入,一部分印度上层文化人意识到由英国统治带来的巨大耻辱,民族主义逐渐开始流行,一些印度知识分子于1885年成立了[[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该党于1920年重组,由主张独立的[[莫罕达斯·甘地]]获得领导权,并开展了一系列谋求印度独立的[[不合作运动]]。然而,英国殖民者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矛盾制造分裂,使得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日益难以调和。之后,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联盟]](简称穆盟)成立,[[穆罕默德·阿里·真纳]]成为该党领袖,印度的两大教派逐渐失去了团结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实力迅速衰落,由于民族主义国家思想的兴起和印度人民不合作运动的广泛开展,遂准许印度独立。但此时印度的穆斯林已经开始谋划建立单独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英国和甘地都无力改变印度社会已经分裂的现实,只得同意独立后的印度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在与巴基斯坦分治后实现独立,但仍然留在英联邦内,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这块亚洲次大陆最终被分成以[[印度教]]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较小的[[伊斯兰教]]国家[[巴基斯坦]]。
 
 
独立后,[[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执政的印度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外交上奉行[[不结盟运动|不结盟]]政策,独立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集团之外。
 
 
独立后的印度政府先后通过归并、改组以及对土邦王公实行赎买政策,最终消灭了印度境内分裂割据的土邦国。同时在独立后第一年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得到克什米尔约2/3的领土。1949年6月初,印度派兵进驻[[锡金]],并委任印度人拉尔为锡金首相。1949年8月,印度和[[不丹]]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规定不丹对外关系接受印度的“指导”。1950年12月签订《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规定锡金为印度的“保护国”。印度派驻锡金的首席行政官行使首相职权,并派政治专员对锡金的国防、外交和经济进行全面的控制。后在1975年锡金被印度正式吞并。
 
 
1959年印度接纳达赖喇嘛丹增嘉措,中印两国开始交恶。[[1961年果阿并入印度|1961年与葡萄牙爆发战争]]得到果阿。1962年由于印军开始进入中印边界主权争议地区建立军事哨所,爆发[[中印边境战争]],扩张态势受挫。
 
 
1965年和1971年与巴基斯坦先后两次爆发大规模战争,其中[[1971年印巴战争]]印度大获全胜,“[[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独立,宣布成立[[孟加拉国]]。
 
 
1974年印度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而1998年的核试验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进行了自己的核试验。
 
 
此后印度政治经济缓慢发展,加上国内教派冲突频仍,国家长期经济干预造成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1991年,印度总理[[拉奥]]开始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印度经济慢慢步入快车道。然而受制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瓶颈,印度的产业工人和工业发展缓慢,强大的工会和严格的劳工法也限制了外来投资。
 
 
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直存在争端,但是自2002年开始的双边会谈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减弱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在目前印度的经济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临了多项挑战,例如严重的[[人口过剩]]、环境恶化、大量的贫穷人口以及印度国内的[[印度种族之间的关系|种族]]以及宗教冲突。印度的经济在过去十年已经大幅增长。
 
 
=== 政治 ===
 
 
[[File:位于首都新德里的政府大楼.jpg|thumb|300px|位于首都[[新德里]]的政府大楼]]
 
[[File:拉姆·纳特·科温德,第14任印度总统.png|thumb|220px|[[拉姆·纳特·考文德]] 第14任印度总统]]
 
[[File:纳伦德拉·莫迪 第14任印度总理.jpg|thumb|220px|[[纳伦德拉·莫迪]]  第14任印度总理]]
 
 
印度是一个[[联邦]][[共和国]],多达7.14亿选民,1000多个政党参与国会选举,包括7个全国性大党(政党联盟)、40个地区政党,以及980个小党,号称全球最大规模的民主选举。(2009年)
 
 
[[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武装部队统帅。总统虚权,总理平时掌握实权。不过,若国家受到战争威胁、侵略、暴动时,总统有权宣布紧急状态;若政府瘫痪,总统可代行政府首脑职能;当议会选举陷入僵局时,总统可以指定政党进行组阁;总统可否决政府提出的法案。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印度副总统在总统无法行使权力时,并不能自动接任总统。
 
 
行政权力主要控制在以[[印度总理|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其他内阁成员。
 
 
[[印度国会]]实行[[两院制]],包括了上院[[联邦院]]和下院[[人民院]]。部长会议对人民院负责。
 
 
联邦院议员任期6年,每2年改选三分之一,其中233名成员由地方选举产生,其余12人由总统任命。
 
 
人民院共有545席,任期5年,其中543人民选产生,其余2人由总统任命。
 
 
印度有一部完善的规定[[议会制|议会]][[民主政体]]的[[宪法]],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标志。经过多次修订,这部宪法多达395条,1000多项具体条款,号称“世界上最长的宪法”。印度宪法中声明印度是一个主权、民主、社会主义的共和国,保证其公民的正义,平等和自由,并努力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
 
  
 
=== 行政区划 ===
 
=== 行政区划 ===
第411行: 第162行:
 
*[[巴特那]]
 
*[[巴特那]]
 
*[[瓦拉纳西]]
 
*[[瓦拉纳西]]
 +
 +
=== 历史 ===
 +
 +
印度存在过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古印度在印度河的[[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最迟在公元前2500年,位于[[巴基斯坦]]境内[[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创造的文明,由于最早发现该文明遗址的地方位于现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所以这个文明也被称为[[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古印度人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不过该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时候突然衰落,印度河流域文明崩解,其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字也衰亡,无人能懂。导致古印度文明衰落中断的原因至今在考古界则莫衷一是。近代基因研究显示印度人彼此的[[基因]]差异较小,可能是在古代遭遇过大天灾使人口大幅减少的缘故。另有一些专家认为主因是印度河流域的大洪水或发生干枯。
 +
 +
公元前1500年左右,自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族群入侵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和北部的[[恒河流域]],在之后的数世纪中,雅利安人逐渐定居并从事农业活动。雅利安人带来的外来语言取代了当地语言,在文化上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而这一文明相对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而言晚了几个世纪,故与之相对地,一般称之为恒河文明。[[雅利安人]]入侵后,为了区别本地[[印度土著|土著]]和[[雅利安人]],[[种姓制度]]慢慢开始在印度盛行。
 +
 +
[[File:阿旖陀石窟壁画.jpg|thumb|300px|[[阿旖陀石窟]]壁画。[[阿育王]]时始建。其壁画被视为[[佛教]]艺术的经典]]
 +
[[文件:印度卡纳塔克邦亨比遗迹,2015年2月6日摄.jpg|right|thumb|300px|印度卡纳塔克邦亨比遗迹,2015年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
 +
公元前3世纪中叶,[[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统一除[[南印度]][[迈索尔]]地区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但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走向衰落。此后印度就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列国的时代。其中[[贵霜帝国]]和[[笈多王朝]]曾短暂统一过北印,各种宗教在这段时期开始兴起,包括[[印度教]]和起源于[[尼泊尔]]的[[佛教]];这个时期也是印度科学、艺术与文化的黄金时期。
 +
 +
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入侵印度,引进了[[伊斯兰文化]],不过发迹于摩羯陀的波罗王朝曾在770-850年间短暂统一过北印度。12世纪开始,来自于今阿富汗的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在1148年反叛伽色尼王朝建立的古尔王朝大规模入侵北印,攻占了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并且向南推进到纳尔默达河,之后衍生出了了[[德里苏丹国]],自13世纪的德里苏丹国开始[[印度历史]]有了较确切的的史料记录。德里苏丹国在经历图格鲁克王朝的顶峰之后开始衰落,无力控制庞大的印度南部,加上[[帖木儿]]的入侵导致衰落,印度逐渐又进入了列国的时代。
 +
 +
15世纪末,渡海而来的[[欧洲]]商人逐渐开始认识到印度的重要性,并积极在此开辟[[殖民地]]。德里苏丹国瓦解后,同样是来自中亚的[[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在1526年攻灭印度德里苏丹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建立了[[莫卧儿帝国]],经历[[胡马雍]],[[阿克巴]],[[贾汉吉尔]],[[沙贾汗]],到[[奥朗则布]]时代达到顶峰,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但是,莫卧儿帝国的统治同样因宗教冲突而迅速衰落,与此同时,强大的[[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西方殖民者却蜂拥踏上印度这块大陆,并为争夺印度而发生激烈的冲突。1757年,莫卧儿帝国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之间爆发了[[普拉西战役]],印度因战败而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4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统治权,只余少数地区由葡萄牙及法国统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起义|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残暴的英国殖民者,但很快被镇压。不过印度也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转为由英国直接统治,成立印度政府,并结束了名义上还存在的莫卧儿帝国。
 +
 +
联合王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2/5(有些省里也有土邦)。总之,印度虽然是一个由联合王国统治的庞大殖民地帝国,可是,印度其实是分为英属印度和土邦印度两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国中之国的现象。1877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帝国]]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国的首都也由[[加尔各答]]迁往[[德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印度军队在英国军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
[[File: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jpg|thumb|220px|right|甘地(1869-1948)]]
 +
 +
随着印度现代化的缓慢深入,一部分印度上层文化人意识到由英国统治带来的巨大耻辱,民族主义逐渐开始流行,一些印度知识分子于1885年成立了[[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该党于1920年重组,由主张独立的[[莫罕达斯·甘地]]获得领导权,并开展了一系列谋求印度独立的[[不合作运动]]。然而,英国殖民者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矛盾制造分裂,使得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日益难以调和。之后,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联盟]](简称穆盟)成立,[[穆罕默德·阿里·真纳]]成为该党领袖,印度的两大教派逐渐失去了团结的可能性。
 +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实力迅速衰落,由于民族主义国家思想的兴起和印度人民不合作运动的广泛开展,遂准许印度独立。但此时印度的穆斯林已经开始谋划建立单独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英国和甘地都无力改变印度社会已经分裂的现实,只得同意独立后的印度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在与巴基斯坦分治后实现独立,但仍然留在英联邦内,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这块亚洲次大陆最终被分成以[[印度教]]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较小的[[伊斯兰教]]国家[[巴基斯坦]]。
 +
 +
独立后,[[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执政的印度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外交上奉行[[不结盟运动|不结盟]]政策,独立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集团之外。
 +
 +
独立后的印度政府先后通过归并、改组以及对土邦王公实行赎买政策,最终消灭了印度境内分裂割据的土邦国。同时在独立后第一年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得到克什米尔约2/3的领土。1949年6月初,印度派兵进驻[[锡金]],并委任印度人拉尔为锡金首相。1949年8月,印度和[[不丹]]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规定不丹对外关系接受印度的“指导”。1950年12月签订《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规定锡金为印度的“保护国”。印度派驻锡金的首席行政官行使首相职权,并派政治专员对锡金的国防、外交和经济进行全面的控制。后在1975年锡金被印度正式吞并。
 +
 +
1959年印度接纳达赖喇嘛丹增嘉措,中印两国开始交恶。[[1961年果阿并入印度|1961年与葡萄牙爆发战争]]得到果阿。1962年由于印军开始进入中印边界主权争议地区建立军事哨所,爆发[[中印边境战争]],扩张态势受挫。
 +
 +
1965年和1971年与巴基斯坦先后两次爆发大规模战争,其中[[1971年印巴战争]]印度大获全胜,“[[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独立,宣布成立[[孟加拉国]]。
 +
 +
1974年印度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而1998年的核试验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进行了自己的核试验。
 +
 +
此后印度政治经济缓慢发展,加上国内教派冲突频仍,国家长期经济干预造成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1991年,印度总理[[拉奥]]开始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印度经济慢慢步入快车道。然而受制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瓶颈,印度的产业工人和工业发展缓慢,强大的工会和严格的劳工法也限制了外来投资。
 +
 +
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直存在争端,但是自2002年开始的双边会谈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减弱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在目前印度的经济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临了多项挑战,例如严重的[[人口过剩]]、环境恶化、大量的贫穷人口以及印度国内的[[印度种族之间的关系|种族]]以及宗教冲突。印度的经济在过去十年已经大幅增长。
  
 
=== 地理 ===
 
=== 地理 ===
第442行: 第230行: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蕴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资源]]还有[[铁矿]]、[[锰]]、[[云母]]、[[铁矾土]]、[[钛矿]]、[[铬铁矿]]、[[天然气]]、[[石油]]、[[钻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蕴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资源]]还有[[铁矿]]、[[锰]]、[[云母]]、[[铁矾土]]、[[钛矿]]、[[铬铁矿]]、[[天然气]]、[[石油]]、[[钻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
 +
 +
=== 政治 ===
 +
 +
[[File:拉姆·纳特·科温德,第14任印度总统.png|thumb|220px|[[拉姆·纳特·考文德]] 第14任印度总统]]
 +
[[File:纳伦德拉·莫迪 第14任印度总理.jpg|thumb|220px|[[纳伦德拉·莫迪]]  第14任印度总理]]
 +
 +
印度是一个[[联邦]][[共和国]],多达7.14亿选民,1000多个政党参与国会选举,包括7个全国性大党(政党联盟)、40个地区政党,以及980个小党,号称全球最大规模的民主选举。(2009年)
 +
 +
[[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武装部队统帅。总统虚权,总理平时掌握实权。不过,若国家受到战争威胁、侵略、暴动时,总统有权宣布紧急状态;若政府瘫痪,总统可代行政府首脑职能;当议会选举陷入僵局时,总统可以指定政党进行组阁;总统可否决政府提出的法案。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印度副总统在总统无法行使权力时,并不能自动接任总统。
 +
 +
行政权力主要控制在以[[印度总理|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其他内阁成员。
 +
 +
[[印度国会]]实行[[两院制]],包括了上院[[联邦院]]和下院[[人民院]]。部长会议对人民院负责。
 +
 +
联邦院议员任期6年,每2年改选三分之一,其中233名成员由地方选举产生,其余12人由总统任命。
 +
 +
人民院共有545席,任期5年,其中543人民选产生,其余2人由总统任命。
 +
 +
印度有一部完善的规定[[议会制|议会]][[民主政体]]的[[宪法]],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标志。经过多次修订,这部宪法多达395条,1000多项具体条款,号称“世界上最长的宪法”。印度宪法中声明印度是一个主权、民主、社会主义的共和国,保证其公民的正义,平等和自由,并努力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
 +
 +
印度独立后长期由国大党统治,反对党曾在1977年至1979年、1989年至1991年两次短暂执政。1996年后印度政局不稳,到1999年先后举行3次大选,产生了5届政府。1999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党为首的全国民主联盟上台执政,瓦杰帕伊任总理。2004年,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在左派政党外部支持下,组成联合政府,曼莫汉·辛格任总理。
 +
 +
2009年4月16日至5月13日,印度举行第15届人民院选举,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以较大优势胜出,再次组成联合政府,曼莫汉·辛格连任总理。 2011年1月、7月,2012年10月,印度政府举行任内三次改组,调整部分内阁部长职位。
 +
 +
2014年4月7日至5月12日,印度举行第16届人民院选举,印度人民党赢得人民院过半数席位,成为第一大党,在中央单独执政,纳伦德拉·莫迪出任总理。
 +
 +
2019年4月11日至5月19日,印度举行第17届人民院选举,印人党领导全国民主联盟赢得过半数席位,莫迪总理成功连任。
 +
 +
====宪法====
 +
 +
宪法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规定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公民不分种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点,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
====议会====
 +
 +
联邦议会由总统和两院组成。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由议会两院及各邦议会当选议员组成选举团选出,任期五年,依照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职权。现任总统拉姆·纳特·科温德(Ram Nath Kovind),2017年7月25日就任。两院包括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联邦院共250席,由总统指定12名具有专门学识或实际经验的议员,和不超过 238名各邦及中央直辖区的代表组成,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1/3。联邦院每年召开4次会议。宪法规定副总统为法定的联邦院议长。现任联邦院议长穆帕瓦拉普·文卡亚·奈杜(Muppavarapu. Venkaiah Naidu),2017年8月5日当选,2017年8月11日就职。人民院为国家主要立法机构,其主要职能为:制定法律和修改宪法;控制和调整联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对联邦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有权弹劾总统。人民院共545席,其中543席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每5年举行一次大选。2019年选举产生的第17届人民院得票较多的政党有:印人党获得302席,国大党获52席,德拉维达进步联盟获23席,草根国大党22席,YSR国大党22席。现任人民院议长奥姆·博拉(Om Birla),2019年6月19日当选。
 +
 +
[[文件:96193.jpg|right|thumb|300px|印度:位于首都新德里的政府大楼]]
 +
 +
====政府====
 +
 +
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是最高行政机关。总理由总统任命人民院多数党的议会党团领袖担任,部长会议还包括内阁部长、国务部长。总理和内阁部长组成的内阁是决策机构。
 +
 +
====司法机构====
 +
 +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理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等。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县设有县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现任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沙拉德·阿尔温德·博布德(Sharad Arvind Bobde)。总检察长由政府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就执法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完成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对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
 +
 +
====政党====
 +
 +
*'''印度人民党''' (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有1.1亿党员。代表北部印度教教徒势力和城镇中小商人利益,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和教派主义色彩。1996年首次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并短暂执政。1998年至2004年两度执政。2014年再次赢得人民院过半议席,成为第一大党,在中央单独执政。在2019年人民院选举中席位进一步增加,成功连任。现任主席贾加特·普拉卡什·纳达(Jagat Prakash Nadda),2020年1月任命。
 +
 +
*'''印度国民大会党(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简称国大党(英),通常称国大党。据称有初级党员3000万,积极党员150万。国大党成立于1885年12月,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印独立后长期执政,1969年和1978年两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组建新党,改用现名。2004年和2009年人民院选举中两次成为议会中第一大党,在2014年人民院选举中遭受重挫,仅获得44个议席。在2019年人民院选举中稍有起色,获52席。现任主席索尼娅·甘地(女)(Sonia Gandhi)。
 +
 +
*'''德拉维达进步联盟'''(Dravida Munnetra Kazhagam):1949年9月成立,泰米尔纳德邦地区性政党,主要政治力量在泰邦和本地治理中央直辖区。在2019年人民院选举中位列第三大党,现任党主席斯大林(MK Stalin ).
 +
 +
*'''草根国大党'''(Trinamul Congress Party):1998年1月成立,主要政治力量在西孟加拉邦,主要代表中低阶层利益。在2019年人民院选举中位列第四大党。现任党主席玛玛塔·班纳吉( Mamata Banerjee)。
 +
 +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简称印共(马)。1964年以孙达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为代表的一派从印度共产党分出后成立。党员81.4万(2002年),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党。曾在西孟加拉邦长期执政,2011年5月结束在该邦连续34年的执政地位。现任总书记西塔拉姆·亚秋里(Sitaram Yechury)。
  
 
=== 经济 ===
 
=== 经济 ===
第485行: 第330行:
 
随着印度城市化的发展,交通拥堵问题逐渐显现。印度政府早期采取诸如修建立交桥和拓宽道路等办法,但随着机动车数量增加问题日益严重。印度政府通过“国家城市交通政策”和“国家城市更新计划”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地铁系统)、快速公交。[[嘟嘟车]]是一种三轮摩托车,在印度常作为出租车使用。而只有大约10%的印度家庭拥有[[摩托车]]。
 
随着印度城市化的发展,交通拥堵问题逐渐显现。印度政府早期采取诸如修建立交桥和拓宽道路等办法,但随着机动车数量增加问题日益严重。印度政府通过“国家城市交通政策”和“国家城市更新计划”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地铁系统)、快速公交。[[嘟嘟车]]是一种三轮摩托车,在印度常作为出租车使用。而只有大约10%的印度家庭拥有[[摩托车]]。
  
== 人口 ==
+
=== 人口 ===
{{Main|印度人口}}
+
[[File:India population density map en.svg|thumb|200px|印度各地区人口密度地图]]
+
2011年3月31日,印度人口普查委员会对印度全国的人口进行了普查,结果显示印度的人口达到1,210,193,422人{{Sfn|Ministry of Home Affairs|2011}},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人口第二大国,于2001年至2011年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1.76%{{Sfn|Ministry of Home Affairs|2011}},较前一个十年(1991年至2001年)的2.13%为低{{Sfn|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2010–2011 b}}。性别比为0.94女/男{{Sfn|Ministry of Home Affairs|2011}},于2001年人口普查时的年龄中位数为24.9岁{{Sfn|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截止至2019年, 印度的人口数为1368,737,513, 每年以1.08%在增长。<ref>{{Cite web|title=Population by Country (2019) - Worldometers|url=http://www.worldometers.info/world-population/population-by-country/|work=www.worldometers.info|accessdate=2019-03-22|language=en|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204164248/http://www.worldometers.info/world-population/population-by-country/|archive-date=2016-02-04|dead-url=no}}</ref> 过去50年来的医疗进步及[[绿色革命]]使农业生产力提高促使人口快速成长{{Sfn|Rorabacher|2010|pp=35–39}},但印度仍面临数个公共卫生相关的挑战{{Sfn|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2006}}{{Sfn|Boston Analytics|2009}}。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印度每年有90万人死于饮用受污染的水以及呼吸受污染空气{{Sfn|Robinson|2008}},每10万人约有50名医师{{Sfn|Dev|Rao|2009|p=329}}。于1991至2001年间,都市人口成长了31.2%{{Sfn|Garg|2005}},然而,全国仍有超过7成的居民居于乡村{{Sfn|Dyson|Visaria|2005|pp=115–129}}{{Sfn|Ratna|2007|pp=271–272}}。根据2001年人口普查统计,印度共有[[印度主要城市列表|27个百万人以上的城市]]{{Sfn|Garg|2005}},其中孟买、[[德里]]、[[加尔各答]]及[[清奈]]人口最多。人口主要分布于[[恒河平原]]。2001年人口普查表明,72.22%的人生活在超过55万个村庄中,其余生活在2000多个城镇和城市中。
+
  
[[File:Indiadem.jpg|thumb|身着传统服饰的印度妇女]]
+
2011年3月31日,印度人口普查委员会对印度全国的人口进行了普查,结果显示印度的人口达到1,210,193,422人,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人口第二大国,于2001年至2011年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1.76%,较前一个十年(1991年至2001年)的2.13%为低。性别比为0.94女/男,于2001年人口普查时的年龄中位数为24.9岁。
印度于2011年的识字率为74.04%(男:82.14%;女:65.46%){{Sfn|Ministry of Home Affairs|2011}},识字率以卡拉拉邦最高{{Sfn|Skolnik|2008|p=36}},比哈里邦最低{{Sfn|Singh|2004|p=106}};[[性别比]]是1.064男/女,预期寿命68.59岁,人口增长率为1.606%,出生率为22.69 /1,000人。印度由于贫富差距大,都市中有不少的贫民窟,传染病窜流:[[登革热]]、[[疟疾]]、[[日本脑炎]]、[[A型肝炎]]、[[E型肝炎]]等危险程度皆高。
+
 
 +
截止至2019年, 印度的人口数为1368,737,513, 每年以1.08%在增长。过去50年来的医疗进步及[[绿色革命]]使农业生产力提高促使人口快速成长,但印度仍面临数个公共卫生相关的挑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印度每年有90万人死于饮用受污染的水以及呼吸受污染空气,每10万人约有50名医师。1991至2001年间,都市人口成长了31.2%,然而,全国仍有超过7成的居民居于乡村。
 +
 
 +
[[File:身着传统服饰的印度妇女.jpg|thumb|220px|身着传统服饰的印度妇女]]
 +
 
 +
印度于2011年的识字率为74.04%(男:82.14%;女:65.46%),识字率以卡拉拉邦最高,比哈里邦最低。[[性别比]]是1.064男/女,预期寿命68.59岁,人口增长率为1.606%,出生率为22.69 /1,000人。印度由于贫富差距大,都市中有不少的贫民窟,传染病窜流:[[登革热]]、[[疟疾]]、[[日本脑炎]]、[[A型肝炎]]、[[E型肝炎]]等危险程度皆高。
 +
 
 +
==== 民族 ====
  
=== 民族 ===
 
{{主条目|印度民族|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
 
 
印度的主要族群包括了72%的印度-[[雅利安人]]和25%的[[达罗毗荼人]]。印度还有一群非定居的族群,如以打铁闻名的加督利亚洛哈尔人,以游牧为生的拉巴里人;也有以采集和狩猎维生,或是从事盐商、算命师、法术师、阿育吠陀治疗师、变戏法者、石磨工、刺青师傅等行业。人类学家已辨识出印度约有500个非定居的流浪团体,人数可能高达8000万人。
 
印度的主要族群包括了72%的印度-[[雅利安人]]和25%的[[达罗毗荼人]]。印度还有一群非定居的族群,如以打铁闻名的加督利亚洛哈尔人,以游牧为生的拉巴里人;也有以采集和狩猎维生,或是从事盐商、算命师、法术师、阿育吠陀治疗师、变戏法者、石磨工、刺青师傅等行业。人类学家已辨识出印度约有500个非定居的流浪团体,人数可能高达8000万人。
  
2014年4月,[[印度最高法院]]作出历史性裁决,承认[[变性人]]为男性与女性之外的[[第三种性别]]。印度目前有约200万名变性人<ref>{{cite web |url=http://world.163.com/14/0416/09/9PUNEEMQ00014JB6.html |language= |title=印度承认变性人为第三种性别 享受少数组群福利 |publisher=中国新闻网 |date=2014-04-16 |accessdate=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416182551/http://world.163.com/14/0416/09/9PUNEEMQ00014JB6.html |archive-date=2014-04-16 |dead-url=yes }}</ref>。
+
2014年4月,[[印度最高法院]]作出历史性裁决,承认[[变性人]]为男性与女性之外的[[第三种性别]]。印度目前有约200万名变性人。
  
印度的性别歧视相当严重,因此经常发生针对女性的[[强奸]]和[[暴力]]事件,大部分发生在贫穷落后的北部地区,例如印度人口最密集的[[北方邦]],妇女地位非常低下;同时社会有严格的[[种姓]]之分,关于性别、宗教等的偏见根深蒂固,导致出身于低种姓如[[贱民]]的女性往往受害。<ref>{{cite web |url=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world_outlook/2014/06/140614_indian_women_hanged.shtml |language= |title=国际纵横:为何印度妇女经常遭到奸杀? |publisher=BBC中文网 |date=2014年6月14日 |accessdate=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618225417/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world_outlook/2014/06/140614_indian_women_hanged.shtml |archive-date=2014年6月18日 |dead-url=no }}</ref>
+
印度的性别歧视相当严重,因此经常发生针对女性的[[强奸]]和[[暴力]]事件,大部分发生在贫穷落后的北部地区,例如印度人口最密集的[[北方邦]],妇女地位非常低下;同时社会有严格的[[种姓]]之分,关于性别、宗教等的偏见根深蒂固,导致出身于低种姓如[[贱民]]的女性往往受害。
  
=== 种姓 ===
+
==== 种姓 ====
{{主条目|印度种姓制度}}
+
印度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尚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印度人根据[[吠陀|吠陀经]]将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各个种姓之间不能通婚,身分、职业世袭,另外还有不可接触的[[贱民]]——[[旃陀罗|旃陀罗]]。该种姓制度由来已久,在雅利安人最早的宗教典籍《[[梨俱吠陀]]》([[吠陀|吠陀经]]中最早的本集)中,就出现了4个最初的种姓,即[[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和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4个等级。以后又演变为三大等级,即大体由原来的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组成的高级种姓;由原首陀罗组成的低等种姓;第三等级是一些没有种姓身份的“[[旃陀罗|旃陀罗]](贱民)”,社会地位最低,即所谓不可接触者,为数竟近1亿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1/14。种姓之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悬殊,经常引起冲突。目前在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种姓间的隔阂有所消除,但农村中仍有很大影响。<ref>{{Cite journal|title=印度教与印度种姓制度|author=欧东明|url=|journal=南亚研究季刊, 2002(3):P64-P69.|issue=|doi=|others=|year=|volume=|page=|pmid=}}</ref>
+
  
=== 语言 ===
+
印度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尚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印度人根据[[吠陀|吠陀经]]将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各个种姓之间不能通婚,身分、职业世袭,另外还有不可接触的[[贱民]]——[[旃陀罗|旃陀罗]]。该种姓制度由来已久,在雅利安人最早的宗教典籍《[[梨俱吠陀]]》([[吠陀|吠陀经]]中最早的本集)中,就出现了4个最初的种姓,即[[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和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4个等级。以后又演变为三大等级,即大体由原来的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组成的高级种姓;由原首陀罗组成的低等种姓;第三等级是一些没有种姓身份的“[[旃陀罗|旃陀罗]](贱民)”,社会地位最低,即所谓不可接触者,为数竟近1亿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1/14。种姓之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悬殊,经常引起冲突。目前在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种姓间的隔阂有所消除,但农村中仍有很大影响。
{{Main|印度语言|印地语|印度英语}}
+
[[印度-雅利安语支]][[达罗毗荼语系]]分别为印度主要语支,分别占总人口的74%及24%,其他语言则属[[藏缅语族]]、[[南亚语系]],印度未订定国语{{Sfn|Dharwadker|2010|pp=168–194, 186}}。
+
  
目前印度的第一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约30%人口使用,为印度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Sfn|Ottenheimer|2008|p=303}}{{Sfn|Mallikarjun|2004}};[[英语]]已经在1965年终止了它唯一官方语言(或与印地语相同的)的地位,但依旧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地位,亦是全国性的通用语言,主要在政治和商业交往场合使用{{Sfn|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1960}},英语在教育方面也相当重要,尤其是中等及高等教育。
+
==== 语言 ====
  
另外还有其他21种地方性的预定官方语言,包括了[[马拉雅拉姆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卡纳达语]]、[[孔卡尼语]]、[[马拉地语]]、[[乌尔都语]]、[[古吉拉特语]]、[[奥里亚语]]、[[旁遮普语]]、[[阿萨姆语]]、[[喀什米尔语]]、[[信德语]]、[[尼泊尔语]]、[[梵语]]、[[曼尼普尔语]]等,另外登记的还有超过1,600种语言。
+
[[印度-雅利安语支]][[达罗毗荼语系]]分别为印度主要语支,分别占总人口的74%及24%,其他语言则属[[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印度未订定国语。
  
根据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各主要语言使用人数统计如下:
+
目前印度的第一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约30%人口使用,为印度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已经在1965年终止了它唯一官方语言(或与印地语相同的)的地位,但依旧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地位,亦是全国性的通用语言,主要在政治和商业交往场合使用,英语在教育方面也相当重要,尤其是中等及高等教育。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
另外还有其他33种地方性的预定官方语言,包括了[[英语]]、[[印地语]]、[[乌尔都语]]、[[马拉地语]]、[[孔卡尼语]]、[[旁遮普语]]、[[多格拉语]]、[[信德语]]、[[克什米尔语]]、[[尼泊尔语]]、[[梵语]]、[[古吉拉特语]]、[[奥里亚语]]、[[迈蒂利语]]、[[昂加语]]、[[孟加拉语]]、[[阿萨姆语]]、[[泰卢固语]]、[[卡纳达语]]、[[泰米尔语]]、[[马拉雅拉姆语]]、[[库鲁克语]]、[[卡西语]]、[[桑塔利语]]、[[霍语]]、[[卡利亚语]]、[[蒙达里语]]、[[曼尼普尔语]]、[[博多语]]、[[加罗语]]、[[特里普里语]]([[库基语]])、[[米佐语]]、[[拉达克语]]等,另外登记的还有超过1,600种语言。
|-
+
 
! 顺序 !! 语言 !! 使用人口 !! 比例
+
==== 宗教 ====
|-
+
 
| 1 ||  印地语 ||  422,048,642 || 41.03
+
[[File:位于德里的印度教寺庙阿克萨达姆神庙.jpg|300px|thumb|位于德里的印度教寺庙[[阿克萨达姆神庙]]。‎2007‎年摄]]
|-
+
[[文件:96186.jpg|right|thumb|300px|印度佛教造像:印度毗湿奴神庙入睡的毗湿奴]]
| 2 || 孟加拉语 ||  83,369,769 || 8.11
+
|-
+
| 3 || 泰卢固语 ||  74,002,856 || 7.19
+
|-
+
| 4 || 马拉地语 ||  71,936,894 || 6.99
+
|-
+
| 5 || 泰米尔语 ||  60,793,814 || 5.91
+
|-
+
| 6 || 乌尔都语 ||  51,536,111 || 5.01
+
|-
+
| 7 || 古吉拉特语 ||  46,091,617 || 4.48
+
|-
+
| 8 || 卡纳达语 ||  37,924,011 || 3.69
+
|-
+
| 9 || 马拉雅拉姆语 ||  33,066,392 || 3.21
+
|-
+
| 10 || 奥里亚语 ||  33,017,446 || 3.21
+
|-
+
| 11 || 旁遮普语 ||  29,102,477 || 2.83
+
|-
+
| 12 || 阿萨姆语 ||  13,168,484 || 1.28
+
|-
+
| 13 || 迈蒂利语 ||  12,179,122 || 1.18
+
|}
+
  
=== 宗教 ===
 
[[File:Akshardham_Delhi.jpg|right|thumb|位于德里的印度教寺庙[[阿克萨达姆神庙]]]]
 
{{Main|印度宗教}}
 
 
印度也是一个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是众多宗教的发源地,几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称为“宗教博物馆”。
 
印度也是一个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是众多宗教的发源地,几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称为“宗教博物馆”。
  
全印度约有80.5%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其他的主要宗教团体还有[[伊斯兰教]](15%)、[[锡克教]](1.9%)、[[耆那教]](0.4%),又因早期[[叙利亚基督教]]的传入和近现代受到英国殖民统治,也存在[[基督教]](2.3%){{Sfn|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2010–2011}}。[[佛教]]起源于印度,如今在印度的影响力比较小,占总人口的0.8%,但佛教的传播对印度周边的国家却有相当大的影响。
+
全印度约有80.5%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其他的主要宗教团体还有[[伊斯兰教]](15%)、[[锡克教]](1.9%)、[[耆那教]](0.4%),又因早期[[叙利亚基督教]]的传入和近现代受到英国殖民统治,也存在[[基督教]](2.3%)。
 +
 
 +
[[佛教]]起源于印度,如今在印度的影响力比较小,占总人口的0.8%,但佛教的传播对印度周边的国家却有相当大的影响。
 +
 
 +
=== 文化 ===
 +
 
 +
[[文件:96188.jpg|right|thumb|300px|印度传统舞蹈]]
 +
 
 +
印度文化如同一块坚硬的石头,即没有很大的扩张性,也顽强地抵制任何外来文化的入侵。印度早期虽然有许多国王将佛教作为国教,后来被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和突厥王公所统治,近二百年来又被信仰基督教的英国作为殖民地,但每个统治者走后,印度又顽强地恢复古老的印度教传统。伊斯兰文化对印度进行了几百年强有力地冲击,只同化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两片较小的土地,没有能撼动印度主体文化的分毫,正是由于印度作为中流砥柱,迫使伊斯兰教的扩张大潮分为两支,使处于印度阴影下的其他国家没有受到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
 +
 
 +
==== 传播媒体 ====
  
[[十四世达赖喇嘛]]流亡印度后,每年都有众多佛教徒前往朝圣。
+
[[File:印度PVR数字电影院.jpg|缩略图|300px|印度PVR数字电影院。2006年摄]]
  
== 文化 ==
+
[[File:新德里街头.jpg|缩略图|260px|新德里街头。2011年摄]]
{{Original research|条目|date=2013年6月}}{{Main|印度文化}}
+
  
=== 传播媒体 ===
 
[[File:The Forum, Bangalore.jpg|缩略图|印度PVR数字电影院]]
 
[[File:India (10705130566).jpg|缩略图|宝莱坞电影]]
 
[[File:Indian men.JPG|缩略图|新德里街头]]
 
 
印度主要的新闻机构和通讯社有:[[印度新闻发布署|新闻发布署]]、[[印度报业托拉斯]](印度最大的通讯社)、[[印度联合新闻社]](第二大通讯社)。
 
印度主要的新闻机构和通讯社有:[[印度新闻发布署|新闻发布署]]、[[印度报业托拉斯]](印度最大的通讯社)、[[印度联合新闻社]](第二大通讯社)。
  
第573行: 第394行:
  
 
=== 电影 ===
 
=== 电影 ===
{{Main|印度电影|印度电影列表|印度电影观众奖|印度最高电影票房|全球最高印度电影票房}}
 
  
印度是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印度的电影产量是世界之冠,每年生产1000部电影,是[[好莱坞]]的4倍,主要应付国内庞大的需求。印度同时是世界上电影观众最多的国家,每天进出影院的观众达1400万人之多。<ref>{{cite web
+
[[File:宝莱坞电影.jpg|缩略图|260px|宝莱坞电影]]
|url= http://www.wenming.cn/sjwm_pd/hwcf/201101/t20110125_59804.shtml
+
 
|language= zh
+
印度是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印度的电影产量是世界之冠,每年生产1000部电影,是[[好莱坞]]的4倍,主要应付国内庞大的需求。印度同时是世界上电影观众最多的国家,每天进出影院的观众达1400万人之多。
|title= 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王国——印度电影再度辉煌
+
 
|publisher= 光明日报
+
|date= 2011-01-25
+
|accessdate= 2013年1月10日
+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809102432/http://www.wenming.cn/sjwm_pd/hwcf/201101/t20110125_59804.shtml
+
|archive-date= 2012年8月9日
+
|dead-url= no
+
}}</ref>
+
 
印度电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国家也很受欢迎。
 
印度电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国家也很受欢迎。
  
 
印度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虽然英语仍是官方语言之一,不同语言的族群对母语的电影有很殷切的需求,造就了电影业的发展,尤以[[孟买]]为基地的印地语电影业发展最为成熟,被誉为[[宝莱坞]](取自Bombay与好莱坞Hollywood)。所以印地语的电影产量和票房数字均最大。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区成名的电影工作者都会到宝莱坞寻找机会。不同地区的电影会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电影可能会有不同语言的版本。
 
印度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虽然英语仍是官方语言之一,不同语言的族群对母语的电影有很殷切的需求,造就了电影业的发展,尤以[[孟买]]为基地的印地语电影业发展最为成熟,被誉为[[宝莱坞]](取自Bombay与好莱坞Hollywood)。所以印地语的电影产量和票房数字均最大。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区成名的电影工作者都会到宝莱坞寻找机会。不同地区的电影会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电影可能会有不同语言的版本。
  
由于印度是个喜好[[音乐]]和[[舞蹈]]的民族,所以在印度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歌舞元素,于是歌舞片与爱情片成为印度最有特色的电影类型,如2000年的《[[真爱永存]]》和2002年的《[[胭脂泪]]》(Devdas)等都是最杰出的代表。近年来印度不仅在不断学习和模仿美国电影,如现代动作片《[[遁天神盗]]》系列都获得了很好的票房;而且在类型开拓上更是有目共睹,如2007年体育题材的励志片《[[加油印度!]]》,2009年批判落后教育思维和模式并着重展现友情的《-{zh-cn:[[三傻大闹宝莱坞]]; zh-tw:[[三个傻瓜]]}-》等都带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和感染。
+
由于印度是个喜好[[音乐]]和[[舞蹈]]的民族,所以在印度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歌舞元素,于是歌舞片与爱情片成为印度最有特色的电影类型,如2000年的《[[真爱永存]]》和2002年的《[[胭脂泪]]》(Devdas)等都是最杰出的代表。近年来印度不仅在不断学习和模仿美国电影,如现代动作片《[[遁天神盗]]》系列都获得了很好的票房;而且在类型开拓上更是有目共睹,如2007年体育题材的励志片《[[加油印度!]]》,2009年批判落后教育思维和模式并着重展现友情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等都带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和感染。
  
 
著名男影星有[[沙·鲁克·罕]],[[李提克·罗山]],[[阿米尔·汗]]和[[阿米塔布·巴沙坎]],女影星有[[艾西维娅·莱伊]],[[玛都丽·荻西特]],[[卡约儿]],[[拉妮·穆科吉]]等。
 
著名男影星有[[沙·鲁克·罕]],[[李提克·罗山]],[[阿米尔·汗]]和[[阿米塔布·巴沙坎]],女影星有[[艾西维娅·莱伊]],[[玛都丽·荻西特]],[[卡约儿]],[[拉妮·穆科吉]]等。
第596行: 第409行:
 
[[印度电影观众奖]]是印度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电影奖项,由杂志《[[印度电影观众]]》举办,广大观众参与投票,始于1953年,每年评选一次。
 
[[印度电影观众奖]]是印度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电影奖项,由杂志《[[印度电影观众]]》举办,广大观众参与投票,始于1953年,每年评选一次。
  
=== 体育 ===
+
==== 体育 ====
{{Main|印度体育}}
+
  
 
在印度,一些民族的传统运动如[[卡巴迪]]、[[印度式摔角]]仍很受欢迎。但印度并未举办过[[奥运会]]、[[世界杯]]等世界级体育赛事。
 
在印度,一些民族的传统运动如[[卡巴迪]]、[[印度式摔角]]仍很受欢迎。但印度并未举办过[[奥运会]]、[[世界杯]]等世界级体育赛事。
第623行: 第435行:
 
亚洲青年运动会:5金3银3铜11枚奖牌(亚洲第7)
 
亚洲青年运动会:5金3银3铜11枚奖牌(亚洲第7)
  
== 教育 ==
+
=== 教育 ===
{{Main|印度教育}}
+
  
 
印度实行12年一贯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学士课程、2年硕士课程和3年博士课程。还有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
 
印度实行12年一贯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学士课程、2年硕士课程和3年博士课程。还有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
第630行: 第441行:
 
全国现有254所综合性大学,著名的有[[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加尔各答大学]]等。
 
全国现有254所综合性大学,著名的有[[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加尔各答大学]]等。
  
== 外交 ==
+
=== 军事 ===
{{Main|印度外交}}
+
[[File:Secretary_Pompeo_Delivers_Closing_Remarks_at_the_India_2+2_Dialogue_(43603751185)_(cropped).jpg|缩略图|从左到右:美国时任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吉姆马蒂斯]],国务卿[[迈克·蓬佩奥]]、印度部长兼外交事务 [[Sushma Swaraj|苏史马斯瓦拉杰]]和印度的国防部长 妮玛拉[[Nirmala Sitharaman|希塔摩拉]]于2018年在在新德里的第一个2+2会议]]
+
[[File:The Prime Minister, Shri Narendra Modi meeting the Prime Minister of Malaysia, Dr. Mahathir Bin Mohamad, in Kuala Lumpur, Malaysia on May 31, 2018.JPG|thumb|2018年5月31日印度总理[[莫迪]]在[[吉隆坡]]与[[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会面]]
+
[[冷战]]时期,印度通过一项新的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但是,印度发展同[[苏联]]的密切关系,并得到了广泛的军事支持。冷战的结束大大影响了印度的外交政策。印度目前执行[[印度东望政策|东望政策]],旨在加强与美国、中国、欧盟、日本、以色列、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外交和经贸关系。印度与非洲联盟,[[英联邦]]国家以及[[阿拉伯]]世界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印度仍然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军事联系。[[中印边境战争]]时期,中国因[[朝鲜战争]]和[[中苏交恶]]的影响,印度因此同时受到美英苏三国支持。1976年双方恢复互派大使后,两国关系逐步改善。
+
印度积极参与各项联合国维和任务。目前,印度是[[联合国]]第三大的部队派遣国,并且正在努力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
  
为促进观光产业发展,2014年2月印度国会事务与计划部宣布,实施落地签证新增名单增加到180个国家和地区,包含中国在内。<ref>何宏儒,《印度对180国开放落地签》,中央社,2014年2月7日,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2060361-1.aspx {{Wayback|url=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2060361-1.aspx |date=20140221230900 }}</ref>
+
[[文件:96187.jpg|right|thumb|220px|印度陆军边防部队正在进行边境巡逻]]
 
+
2003年10月印度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东盟]]关系显着加深。
+
  
== 军事 ==
+
印军前身为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雇佣军。1947年印巴分治后始建分立的三军。1978年创建独立的海岸警卫队。总统是名义上的武装力量统帅,内阁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国防部负责部队的指挥、管理和协调。各军种司令部负责拟定、实施作战计划,指挥作战行动。
{{See also|印度军事史|印度共和国军事|印度国防部}}
+
  
[[File:Basin Trials of Indigenous Aircraft Carrier 2.jpg|缩略图|印度自行建造的[[维克兰特号航空母舰 (IAC-I)|维克兰特号航母]]下水]]
+
'''[[印度武装部队]]'''(天城文:भारतीय सशस्त्र सेनाएं,转写:Saśastra Sēnāēṃ)在印度共和国整体的军事组织而言,包括[[印度陆军]]、[[印度海军]]、[[印度空军]],以及各种其他包括[[印度海岸警卫队|印度海岸防卫队]]、[[印度准军事部队]]和[[核战略司令部]]等支持服务机构。
  
'''[[印度武装部队]]'''(天城文:भारतीय सशस्त्र सेनाएं,转写:Saśastra Sēnāēṃ)在印度共和国整体的军事组织而言,包括[[印度陆军]]、[[印度海军]]、[[印度空军]],以及各种其他包括[[印度海岸警卫队|印度海岸防卫队]]、[[印度准军事部队]]和[[核战略司令部]]等支持服务机构。印度保持世界第4大武装力量,估计常规部队总兵力有1,325,000人。印度武装部队正在迅速扩大和现代化,在未来将有军事航天计划,目前则是正在积极开发[[导弹]]防御系统和强大的[[核武]]军事能力。
+
印度保持世界第4大武装力量,估计常规部队总兵力有1,325,000人。印度武装部队正在迅速扩大和现代化,在未来将有军事航天计划,目前则是正在积极开发[[导弹]]防御系统和强大的[[核武]]军事能力。
  
===陆军===
+
====陆军====
  
 
[[印度陆军]]人数在21世纪初保持在百万人,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陆军]]。完全属于[[志愿役]],印度从未使用过[[征兵制]]。起初的目标是为了保护国家的边界,然而近来也对内部提供安全保护,特别是对袭击克什米尔和[[印度东北部冲突|东北部]]的武装[[恐怖分子]]、分离分子。
 
[[印度陆军]]人数在21世纪初保持在百万人,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陆军]]。完全属于[[志愿役]],印度从未使用过[[征兵制]]。起初的目标是为了保护国家的边界,然而近来也对内部提供安全保护,特别是对袭击克什米尔和[[印度东北部冲突|东北部]]的武装[[恐怖分子]]、分离分子。
  
===海军===
+
====海军====
 +
 
 
[[印度海军]]拥有55000人,其中有5000名海军航空兵和2000名[[海军陆战队]](MARCOS),是世界第五大海军。印度海军目前拥有超过155艘船舰,包括现已退役的[[维拉特号航空母舰]],目前印度现役航母为维克拉玛蒂亚号航空母舰(INS Vikramaditya,直译为“超日王号航空母舰”,一艘建造中。
 
[[印度海军]]拥有55000人,其中有5000名海军航空兵和2000名[[海军陆战队]](MARCOS),是世界第五大海军。印度海军目前拥有超过155艘船舰,包括现已退役的[[维拉特号航空母舰]],目前印度现役航母为维克拉玛蒂亚号航空母舰(INS Vikramaditya,直译为“超日王号航空母舰”,一艘建造中。
  
印度海军在2016年8月起在印度洋部署了[[弹道导弹潜舰]],以保障国家海域战略安全,主要防御[[巴基斯坦]]与[[中国]]海军的威胁,目前印度共有五艘[[弹道导弹潜舰]]<ref>{{Cite web| title =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in the Indian Ocean| url = https://www.cna.org/CNA_files/PDF/DOP-2017-U-015750-Final2.pdf| publisher = CNA corporation| author = Nilanthi Samaranayake| language = en| date = 2018-02-26| access-date = 2018-06-16|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616103408/https://www.cna.org/CNA_files/PDF/DOP-2017-U-015750-Final2.pdf| archive-date = 2018-06-16| dead-url = no}}</ref>。
+
印度海军在2016年8月起在印度洋部署了[[弹道导弹潜舰]],以保障国家海域战略安全,目前印度共有五艘[[弹道导弹潜舰]]
 +
 
 +
====空军====
  
===空军===
 
 
[[印度空军]]拥有140000人,正式成立于1932年10月8日作为辅助空军的印度帝国和皇家前锋1945年在二战期间印度空军正式进入战场作战。自独立以来,印度空军同周边的巴基斯坦和中国进行过四场战争。印度空军也一直积极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的任务。
 
[[印度空军]]拥有140000人,正式成立于1932年10月8日作为辅助空军的印度帝国和皇家前锋1945年在二战期间印度空军正式进入战场作战。自独立以来,印度空军同周边的巴基斯坦和中国进行过四场战争。印度空军也一直积极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的任务。
  
===海岸警卫队===
+
====海岸警卫队====
 +
 
 
[[印度海岸警卫队]]拥有5500人,印度海岸警卫队的组织类似于其他的印度武装部队。它按海岸警卫队法创建于1978年8月18日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它的工作由[[印度国防部]]指挥。
 
[[印度海岸警卫队]]拥有5500人,印度海岸警卫队的组织类似于其他的印度武装部队。它按海岸警卫队法创建于1978年8月18日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它的工作由[[印度国防部]]指挥。
 +
 +
=== 外交 ===
 +
 +
印度为不结盟运动创始国之一,历届政府均强调不结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础。印努力与所有国家发展关系,力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印政府调整了过去长期奉行的倾向苏联的大国政策,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持久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
 +
 +
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考虑到所有国家利益并能为所有人接受的国际政治新秩序,要求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呼吁各国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第三世界发展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
 +
[[冷战]]时期,印度通过一项新的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但是,印度发展同[[苏联]]的密切关系,并得到了广泛的军事支持。冷战的结束大大影响了印度的外交政策。
 +
 +
印度目前执行[[印度东望政策|东望政策]],旨在加强与美国、中国、欧盟、日本、以色列、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外交和经贸关系。印度与非洲联盟,[[英联邦]]国家以及[[阿拉伯]]世界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印度仍然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军事联系。[[中印边境战争]]时期,中国因[[朝鲜战争]]和[[中苏交恶]]的影响,印度因此同时受到美英苏三国支持。1976年双方恢复互派大使后,两国关系逐步改善。
 +
 +
印度积极参与各项联合国维和任务。目前,印度是[[联合国]]第三大的部队派遣国,并且正在努力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
 +
在人权问题上,主张推进人权应考虑各国的具体情况,认为最根本的人权是生存的权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问题优于民主和人权,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反对利用人权干涉他国内政,从而损害别国的主权和统一。
 +
 +
重视全球环境保护问题,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求相联系,环保的主要责任应由发达国家承担,建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从事研究和开发来解决环境问题。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列名支持《哥本哈根协议》。
 +
 +
为促进观光产业发展,2014年2月印度国会事务与计划部宣布,实施落地签证新增名单增加到180个国家和地区,包含中国在内。
 +
 +
2003年10月印度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东盟]]关系显着加深。
 +
 +
<br>
 +
----
 +
<br>
 +
 +
'''亚洲国家'''
 +
 +
<small>[[阿富汗]],[[阿联酋]],[[阿曼]],[[阿塞拜疆]],[[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林]],[[不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东帝汶]],[[菲律宾]],[[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大韩民国|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柬埔寨]],[[卡塔尔]],[[科威特]],[[老挝]],[[黎巴嫩]],[[马尔代夫]],[[马来西亚]],[[蒙古国|蒙古]],[[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日本]],[[沙特阿拉伯]],[[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泰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文莱]],[[亚美尼亚]],[[乌兹别克斯坦]],[[新加坡]],[[叙利亚]],[[也门]],[[伊拉克]],[[伊朗]],[[以色列]],[[印度]],[[印度尼西亚]],[[约旦]],[[越南]],[[中国]]</small>
 +
 +
 +
 +
  
  
第671行: 第509行:
 
[[Category:文明古国]]
 
[[Category:文明古国]]
 
[[Category:联合国会员国]]
 
[[Category:联合国会员国]]
[[Category:社会主义国家]]
 
 
[[Category:金砖国家]]
 
[[Category:金砖国家]]
 
[[Category: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成员国]]
 
[[Category: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成员国]]
 
[[Category: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Category: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Category:二十国集团成员国]]
 
[[Category:二十国集团成员国]]
[[Category:前英国殖民地]]
+
[[Category:英国前殖民地]]
 
+
[[Category:英联邦]]
 
[[Category:政治]]
 
[[Category:政治]]
 
[[Category:政治学]]
 
[[Category:政治学]]

2024年3月15日 (五) 18:22的最后版本

印度国旗
印度国徽

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Bhārat Gaṇarājya;英语: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印地语:भारत;英语:India),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居世界第七位,是亚洲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具体面积由于国界争议而难以确定。印度政府称总面积为3,287,260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为3,060,500平方千米;联合国则称总面积为3,287,26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为2,973,190平方千米。)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锡金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马尔代夫毗临,海岸线长5560公里。印度和中国巴基斯坦尼泊尔有领土争端,与孟加拉国有领海争端。

印度自称有29个邦和7个中央直辖区,首都为新德里印度人口众多,截至2023年4月,印度人口14.2亿。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印度现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印度境内民族种族繁多,印度人中的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30%,各族群都拥有各自的语言文字,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英语被定为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作为共同语言使用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度的地位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


印度地方性的官方语言:印地语乌尔都语马拉地语孔卡尼语旁遮普语多格拉语信德语克什米尔语尼泊尔语梵语古吉拉特语奥里亚语迈蒂利语昂加语孟加拉语阿萨姆语泰卢固语卡纳达语泰米尔语马拉雅拉姆语库鲁克语卡西语桑塔利语霍语卡利亚语蒙达里语曼尼普尔语博多语加罗语特里普里语库基语)、米佐语那加语藏语等,另外登记的还有超过1600种语言。


印度-雅利安语支中使用人数最多的两种语言分别是印地语乌尔都语。印地语以天城体的梵文字母为基础,包含较多梵语词汇。乌尔都语则是在莫卧儿王朝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印地语相近,其中既有印地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又有突厥语和其他语言的词汇,其书面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由伊斯兰教徒使用。



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号称“宗教博物馆”,世界主要宗教中的佛教印度教都源自古印度,而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作为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也有1亿8千万信徒,自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次大陆,公元10世纪后北印度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信奉伊斯兰教,其中的莫卧儿王朝几乎征服整个次大陆。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国家四国联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不结盟运动等。


古印度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开始统一印度次大陆,开始推行佛教,并向外传播。约前188年,孔雀王朝灭亡后群雄割据、外族入侵,印度教伊斯兰教兴起。1600年英国侵入莫卧尔帝国,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


印度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以独特南亚民族文化与北部地形差异形成的旅游资源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服务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印度是世界第一大外包服务接包国)。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基本国情

  • 国名 印度共和国(Republic of India)
  • 格言:सत्यमेव जयते(梵语)“唯有真理得胜”
  • 国歌:जन गण मन(梵语)《人民的意志》
  • 面积:3,166,391平方公里或3,287,263 平方公里(第7名)
水域率:9.6%
  • 人口
2022年估计:1,401,000,000(第2名)
2011年普查:1,210,854,977(第2名)
密度:389.2/平方公里(第31名)
  • 民族:印度有100多个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约占总人口的46.3%,其他较大的民族包括马拉地族、孟加拉族、比哈尔族、旁遮普族、古吉拉特族、奥里亚族、迈蒂利族、阿萨姆族、泰卢固族、泰米尔族、坎纳达族、马拉雅拉姆族、桑塔利族等。
  • 语言:目前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约30%人口使用;英语已经在1965年终止了它唯一官方语言(或与印地语相同的)的地位,但依旧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地位,亦是全国性的通用语言,主要在政治和商业交往场合使用。
  • 宗教:全印度约有80.5%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其他的主要宗教团体还有伊斯兰教(13.4%)、锡克教(1.9%)、耆那教,又因曾受英国殖民统治,基督教(2.3%)盛行。佛教虽起源于印度,如今在印度的影响力已逐渐式微,仅占总人口的0.71%,但佛教的传播对印度周边的国家却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婆罗门教主张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种姓(Varna):婆罗门(Brahmana,祭司),刹帝利(Ksatriya,贵族),吠舍(Vaisya,平民),首陀罗(Sudra,奴隶),各种姓之间不能通婚,身分、职业世袭,另外还将战俘以及不遵守种姓制度的人列为不可接触的贱民——旃陀罗(达利特)。虽然印度许多新的宗教(如佛教)的成立都是基于反对种姓制度,但在婆罗门教融入印度教后,种姓制度仍维持一定的影响力。即使现今印度宪法赋予人民平等权,种姓歧视的残迹仍存在于社会中。
印度首都新德里城市风光-印度门
  • 首都:新德里(New Delhi)
  • 最大城市:孟买
  • 总统:德拉帕迪·慕尔穆
  • 总理:纳伦德拉·莫迪
  • 重要节日:共和国日(Republic Day):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宪法生效,印度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英联邦王国转变为议会制共和国。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8月15日。1947年8月14日及15日,印巴分治从而终结英属印度,印度遂将8月15日作为独立日。洒红节(Holi):每年公历3月、4月间,印度教四大节日之一。该节日正处于印度春季收获季节的作物即将开镰收割,冬去春来之际,因此也被称为春节。灯节(Divali):在公历10月至11月,是印度教徒最大的节日,全国庆祝3天。
  • GDP
PPP:2022年估计 11.745万亿美元(第3名)
人均:8,358美元(第124名)
国际汇率:2022年估计 3.291万亿美元(第6名)
人均:2,342美元(第142名)
  • 基尼系数:0.339[13](2009年) 中·第79名
  • 人类发展指数:0.645(2019年) 中·第131名
  • 货币:印度卢比(₹)(INR)
  • 时区:UTC+05:30(印度标准时间)
  • 电话区号:+91
  • ISO 3166码:IN
  • 互联网顶级域:.in

国名

历史上,中国对印度的称呼几经改变。西汉译为羌独东汉称为“天竺”。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认为“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天竺,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于是正式以印度取代旧称(《大唐西域记》卷二)。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译名皆源于印度河梵语名 सिंधु(Sindhu),其波斯语变音为هندو‎(Hindu),希腊语变为Ίνδό(Indu),龟兹语Indaka。

印度人自称婆罗多。印度曾有过很多国名,对同一名称的来历,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耆那教传说,教祖里施波德沃的长子叫“波勒德”,他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国王,因此他的国家便以波勒德的变音“婆罗多”命名。又据《往世书》记载,包勒沃王朝著名国王杜施因德的儿子叫“波勒德”,擅长武功,在继任国王期间,打败了许多雅利安人小王国。《梵书》中曾记载其武功。由于波勒德的原因,其后裔一直被认为是“婆罗多”,国祚甚长。因此这个国家便以婆罗多命名。在《往世书》中尚有另外的记载,如“在大海以北和喜马拉雅山以南,有个国家,名叫‘婆罗多·沃勒施’,其名称的由来是由于波勒德的后裔居住的原因”。由此表明,印度居民古时也叫“帕勒迪”(意即婆罗多人)。又有些学者认为,帕勒迪是指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以前的当地土著人而言,其文明遗迹在哈拉帕摩亨佐-达罗早有发现。不过这种说法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帕勒德人是指婆罗多国王的子孙后代。

行政区划

印度行政区域

印度法律上划分为28个邦(प्रांत,states),8个联邦属地(केन्द्र शासित प्रदेश,union territories,包括国家首都新德里),其中阿鲁纳恰尔邦拉达克查谟和克什米尔中央直辖区有争议。

  1. 安得拉邦
  2. 阿鲁纳恰尔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争议领土)
  3. 阿萨姆邦
  4. 比哈尔邦
  5. 恰蒂斯加尔邦
  6. 果阿邦
  7. 古吉拉特邦
  8. 哈里亚纳邦
  9. 喜马偕尔邦
  10. 贾坎德邦
  11. 卡纳塔克邦
  12. 喀拉拉邦
  13. 中央邦
  14. 马哈拉施特拉邦
  15. 曼尼普尔邦
  16. 梅加拉亚邦
  17. 米佐拉姆邦
  18. 那加兰邦
  19. 奥里萨邦
  20. 旁遮普邦
  21. 拉贾斯坦邦
  22. 锡金邦
  23. 泰米尔纳德邦
  24. 特伦甘纳邦
  25. 特里普拉邦
  26. 北方邦
  27. 北阿坎德邦
  28. 西孟加拉邦

联邦属地

边境争议地区

印度和中国、巴基斯坦有领土争端,印度实际控制中国宣称的藏南地区,划归阿鲁纳恰尔邦;另外,印度宣称中国所控制的阿克塞钦地区为其领土。克什米尔地区与巴基斯坦存在争议,印度实际控制其南部。现今在印度百分之五的领土是属于有争议性的。

  1. 东段:印度实际控制,属1987年成立的阿鲁纳恰尔邦管辖,面积83743km²,其中争议地区面积大约6万平方千米;中国称藏南地区
  2. 中段:除乌热外的其它地区由印度实际控制,2100km²。
  3. 西段:中国实际控制阿克赛钦地区33500km²。喀喇昆仑走廊巴里加斯大部分地区也由中国控制。

主要城市

历史

印度存在过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古印度在印度河的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最迟在公元前2500年,位于巴基斯坦境内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创造的文明,由于最早发现该文明遗址的地方位于现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哈拉帕摩亨佐-达罗,所以这个文明也被称为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古印度人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不过该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时候突然衰落,印度河流域文明崩解,其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字也衰亡,无人能懂。导致古印度文明衰落中断的原因至今在考古界则莫衷一是。近代基因研究显示印度人彼此的基因差异较小,可能是在古代遭遇过大天灾使人口大幅减少的缘故。另有一些专家认为主因是印度河流域的大洪水或发生干枯。

公元前1500年左右,自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族群入侵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和北部的恒河流域,在之后的数世纪中,雅利安人逐渐定居并从事农业活动。雅利安人带来的外来语言取代了当地语言,在文化上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而这一文明相对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而言晚了几个世纪,故与之相对地,一般称之为恒河文明。雅利安人入侵后,为了区别本地土著雅利安人种姓制度慢慢开始在印度盛行。

阿旖陀石窟壁画。阿育王时始建。其壁画被视为佛教艺术的经典
印度卡纳塔克邦亨比遗迹,2015年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公元前3世纪中叶,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统一除南印度迈索尔地区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但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走向衰落。此后印度就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列国的时代。其中贵霜帝国笈多王朝曾短暂统一过北印,各种宗教在这段时期开始兴起,包括印度教和起源于尼泊尔佛教;这个时期也是印度科学、艺术与文化的黄金时期。

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入侵印度,引进了伊斯兰文化,不过发迹于摩羯陀的波罗王朝曾在770-850年间短暂统一过北印度。12世纪开始,来自于今阿富汗的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在1148年反叛伽色尼王朝建立的古尔王朝大规模入侵北印,攻占了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并且向南推进到纳尔默达河,之后衍生出了了德里苏丹国,自13世纪的德里苏丹国开始印度历史有了较确切的的史料记录。德里苏丹国在经历图格鲁克王朝的顶峰之后开始衰落,无力控制庞大的印度南部,加上帖木儿的入侵导致衰落,印度逐渐又进入了列国的时代。

15世纪末,渡海而来的欧洲商人逐渐开始认识到印度的重要性,并积极在此开辟殖民地。德里苏丹国瓦解后,同样是来自中亚的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在1526年攻灭印度德里苏丹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建立了莫卧儿帝国,经历胡马雍阿克巴贾汉吉尔沙贾汗,到奥朗则布时代达到顶峰,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但是,莫卧儿帝国的统治同样因宗教冲突而迅速衰落,与此同时,强大的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方殖民者却蜂拥踏上印度这块大陆,并为争夺印度而发生激烈的冲突。1757年,莫卧儿帝国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之间爆发了普拉西战役,印度因战败而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4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统治权,只余少数地区由葡萄牙及法国统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残暴的英国殖民者,但很快被镇压。不过印度也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转为由英国直接统治,成立印度政府,并结束了名义上还存在的莫卧儿帝国。

联合王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2/5(有些省里也有土邦)。总之,印度虽然是一个由联合王国统治的庞大殖民地帝国,可是,印度其实是分为英属印度和土邦印度两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国中之国的现象。1877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帝国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国的首都也由加尔各答迁往德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印度军队在英国军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甘地(1869-1948)

随着印度现代化的缓慢深入,一部分印度上层文化人意识到由英国统治带来的巨大耻辱,民族主义逐渐开始流行,一些印度知识分子于1885年成立了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该党于1920年重组,由主张独立的莫罕达斯·甘地获得领导权,并开展了一系列谋求印度独立的不合作运动。然而,英国殖民者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矛盾制造分裂,使得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日益难以调和。之后,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联盟(简称穆盟)成立,穆罕默德·阿里·真纳成为该党领袖,印度的两大教派逐渐失去了团结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实力迅速衰落,由于民族主义国家思想的兴起和印度人民不合作运动的广泛开展,遂准许印度独立。但此时印度的穆斯林已经开始谋划建立单独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英国和甘地都无力改变印度社会已经分裂的现实,只得同意独立后的印度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在与巴基斯坦分治后实现独立,但仍然留在英联邦内,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这块亚洲次大陆最终被分成以印度教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较小的伊斯兰教国家巴基斯坦

独立后,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执政的印度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独立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集团之外。

独立后的印度政府先后通过归并、改组以及对土邦王公实行赎买政策,最终消灭了印度境内分裂割据的土邦国。同时在独立后第一年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得到克什米尔约2/3的领土。1949年6月初,印度派兵进驻锡金,并委任印度人拉尔为锡金首相。1949年8月,印度和不丹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规定不丹对外关系接受印度的“指导”。1950年12月签订《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规定锡金为印度的“保护国”。印度派驻锡金的首席行政官行使首相职权,并派政治专员对锡金的国防、外交和经济进行全面的控制。后在1975年锡金被印度正式吞并。

1959年印度接纳达赖喇嘛丹增嘉措,中印两国开始交恶。1961年与葡萄牙爆发战争得到果阿。1962年由于印军开始进入中印边界主权争议地区建立军事哨所,爆发中印边境战争,扩张态势受挫。

1965年和1971年与巴基斯坦先后两次爆发大规模战争,其中1971年印巴战争印度大获全胜,“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独立,宣布成立孟加拉国

1974年印度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而1998年的核试验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进行了自己的核试验。

此后印度政治经济缓慢发展,加上国内教派冲突频仍,国家长期经济干预造成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1991年,印度总理拉奥开始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印度经济慢慢步入快车道。然而受制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瓶颈,印度的产业工人和工业发展缓慢,强大的工会和严格的劳工法也限制了外来投资。

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直存在争端,但是自2002年开始的双边会谈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减弱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在目前印度的经济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临了多项挑战,例如严重的人口过剩、环境恶化、大量的贫穷人口以及印度国内的种族以及宗教冲突。印度的经济在过去十年已经大幅增长。

地理

印度地形图

印度地处北半球,位于北纬6度44分至35度30分(印度控制下的最北点为位于查谟和克什米尔的争议地区锡亚琴冰川,但印度政府将前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所有区域,含当前由巴基斯坦管辖的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均视为其领土。因此,印度政府将北纬37度6分视作印度的最北点)、东经68度7分至97度25分之间。印度是世界第七大国,总面积317万平方公里。印度从北到南全长3,214公里,从东到西全长2,993公里,印度半岛亦是南亚的主体。

地形

印度地理是多样的:从雪山山脉到沙漠,从平原到雨林,从丘陵到高原,风光应有尽有。印度囊括了位于印度板块的印度次大陆的绝大部分,以及印度-澳洲板块的偏北部分。印度拥有海岸线7000多公里,其中大多数位于亚洲南部半岛,伸入印度洋

肥沃的恒河平原覆盖了印度北部、中部和东部的绝大部分。而德干高原占了印度南部的绝大部分。印度西部是塔尔沙漠,这是一个岩石沙尘的混合沙漠。印度的东部和东北部边境线涵盖了喜马拉雅山脉。由于与巴基斯坦的领土纠纷,印度的最高点存在争议。按照印度的说法,其最高点(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是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印度无争议的最高点是干城章嘉峰,海拔8598米。

印度位于印度次大陆,主要由三个地理区组成:在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的高山区(其中就有海拔8,598米的印度最高峰康城章加峰)、中央平原/恒河平原(Indo-Gangetic Plain)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

海陆位置

印度西北部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北部与中国、不丹和尼泊尔接壤,东部与缅甸接壤,印度西孟加拉国邦的东面是孟加拉国。印度南面是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岛国。
印度西南部接阿拉伯海,东部和东南部接孟加拉湾

河流

多条河流发源于或流经印度,例如有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亚穆纳河戈达瓦里河以及奎师那河(Krishna River)。源于喜马拉雅山的有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他们都注入孟加拉湾,其中恒河的重要支流科西河常有洪水。印度河上流的一小段也位于印度境内。印度南方是热带季风性气候,北方则是温带气候。干旱、季风性气候造成的下雨形成的突发性洪水,严重的雷暴雨地震等是印度的主要自然灾害。

气候

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印度西部的塔尔沙漠则是热带沙漠气候。夏天时有较明显的季风,冬天则较无明显的季风。印度气候分为雨季(6–10月)与旱季(3–5月)以及凉季(11–2月),冬天时受喜马拉雅山脉屏障影响,较无寒流或冷高压南下影响印度。

自然资源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蕴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资源还有铁矿云母铁矾土钛矿铬铁矿天然气石油钻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

政治

拉姆·纳特·考文德 第14任印度总统
纳伦德拉·莫迪 第14任印度总理

印度是一个联邦共和国,多达7.14亿选民,1000多个政党参与国会选举,包括7个全国性大党(政党联盟)、40个地区政党,以及980个小党,号称全球最大规模的民主选举。(2009年)

印度总统国家元首、武装部队统帅。总统虚权,总理平时掌握实权。不过,若国家受到战争威胁、侵略、暴动时,总统有权宣布紧急状态;若政府瘫痪,总统可代行政府首脑职能;当议会选举陷入僵局时,总统可以指定政党进行组阁;总统可否决政府提出的法案。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印度副总统在总统无法行使权力时,并不能自动接任总统。

行政权力主要控制在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其他内阁成员。

印度国会实行两院制,包括了上院联邦院和下院人民院。部长会议对人民院负责。

联邦院议员任期6年,每2年改选三分之一,其中233名成员由地方选举产生,其余12人由总统任命。

人民院共有545席,任期5年,其中543人民选产生,其余2人由总统任命。

印度有一部完善的规定议会民主政体宪法,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标志。经过多次修订,这部宪法多达395条,1000多项具体条款,号称“世界上最长的宪法”。印度宪法中声明印度是一个主权、民主、社会主义的共和国,保证其公民的正义,平等和自由,并努力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

印度独立后长期由国大党统治,反对党曾在1977年至1979年、1989年至1991年两次短暂执政。1996年后印度政局不稳,到1999年先后举行3次大选,产生了5届政府。1999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党为首的全国民主联盟上台执政,瓦杰帕伊任总理。2004年,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在左派政党外部支持下,组成联合政府,曼莫汉·辛格任总理。

2009年4月16日至5月13日,印度举行第15届人民院选举,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以较大优势胜出,再次组成联合政府,曼莫汉·辛格连任总理。 2011年1月、7月,2012年10月,印度政府举行任内三次改组,调整部分内阁部长职位。

2014年4月7日至5月12日,印度举行第16届人民院选举,印度人民党赢得人民院过半数席位,成为第一大党,在中央单独执政,纳伦德拉·莫迪出任总理。

2019年4月11日至5月19日,印度举行第17届人民院选举,印人党领导全国民主联盟赢得过半数席位,莫迪总理成功连任。

宪法

宪法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规定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公民不分种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点,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议会

联邦议会由总统和两院组成。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由议会两院及各邦议会当选议员组成选举团选出,任期五年,依照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职权。现任总统拉姆·纳特·科温德(Ram Nath Kovind),2017年7月25日就任。两院包括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联邦院共250席,由总统指定12名具有专门学识或实际经验的议员,和不超过 238名各邦及中央直辖区的代表组成,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1/3。联邦院每年召开4次会议。宪法规定副总统为法定的联邦院议长。现任联邦院议长穆帕瓦拉普·文卡亚·奈杜(Muppavarapu. Venkaiah Naidu),2017年8月5日当选,2017年8月11日就职。人民院为国家主要立法机构,其主要职能为:制定法律和修改宪法;控制和调整联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对联邦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有权弹劾总统。人民院共545席,其中543席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每5年举行一次大选。2019年选举产生的第17届人民院得票较多的政党有:印人党获得302席,国大党获52席,德拉维达进步联盟获23席,草根国大党22席,YSR国大党22席。现任人民院议长奥姆·博拉(Om Birla),2019年6月19日当选。

印度:位于首都新德里的政府大楼

政府

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是最高行政机关。总理由总统任命人民院多数党的议会党团领袖担任,部长会议还包括内阁部长、国务部长。总理和内阁部长组成的内阁是决策机构。

司法机构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理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等。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县设有县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现任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沙拉德·阿尔温德·博布德(Sharad Arvind Bobde)。总检察长由政府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就执法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完成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对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

政党

  • 印度人民党 (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有1.1亿党员。代表北部印度教教徒势力和城镇中小商人利益,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和教派主义色彩。1996年首次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并短暂执政。1998年至2004年两度执政。2014年再次赢得人民院过半议席,成为第一大党,在中央单独执政。在2019年人民院选举中席位进一步增加,成功连任。现任主席贾加特·普拉卡什·纳达(Jagat Prakash Nadda),2020年1月任命。
  • 印度国民大会党(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简称国大党(英),通常称国大党。据称有初级党员3000万,积极党员150万。国大党成立于1885年12月,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印独立后长期执政,1969年和1978年两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组建新党,改用现名。2004年和2009年人民院选举中两次成为议会中第一大党,在2014年人民院选举中遭受重挫,仅获得44个议席。在2019年人民院选举中稍有起色,获52席。现任主席索尼娅·甘地(女)(Sonia Gandhi)。
  • 德拉维达进步联盟(Dravida Munnetra Kazhagam):1949年9月成立,泰米尔纳德邦地区性政党,主要政治力量在泰邦和本地治理中央直辖区。在2019年人民院选举中位列第三大党,现任党主席斯大林(MK Stalin ).
  • 草根国大党(Trinamul Congress Party):1998年1月成立,主要政治力量在西孟加拉邦,主要代表中低阶层利益。在2019年人民院选举中位列第四大党。现任党主席玛玛塔·班纳吉( Mamata Banerjee)。
  •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简称印共(马)。1964年以孙达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为代表的一派从印度共产党分出后成立。党员81.4万(2002年),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党。曾在西孟加拉邦长期执政,2011年5月结束在该邦连续34年的执政地位。现任总书记西塔拉姆·亚秋里(Sitaram Yechury)。

经济

马哈拉施特拉邦孟买是印度的金融中心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201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估印度经济国内生产总值为2.611兆美金,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和英国法国相差无几;2017年世界银行评估印度经济国内生产毛额为2.59兆美金,印度同样评比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若以购买力平价来衡量,印度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9.459兆美元,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排行第三,仅次于美国中国

过去20年间,印度年成长率为5.8%,并于2011年至2012年间达6.1%。社会财富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极度不平衡,全国10%的人口掌控全国33%的收入。由于印度人口众多,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汇率则为1,389美元,为世界第140位。

印度有5.137亿劳动人口,居世界第二位,其中50%从事农业或农业相关行业,28%从事服务业及相关产业;从事工业的占18%。以占GDP比例来看,农业占GDP的18.1%,服务业和工业分别占55.6%和26.3%。印度的海外劳工约两千五百万人,所赚取的外汇交易额在2014年达到美金700亿元,是全世界第一大外汇交易金额。主要农作物包括大米,大麦,油菜籽,棉花,黄麻,茶叶,蔗糖和马铃薯。主要工业包括软件,汽车,水泥,化工,消费电子,食品加工,机械,采矿,石油,制药,钢铁,运输设备和纺织品。2006年,对外贸易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24%,于1985年时,仅占6%。印度占2008年全世界贸易额的1.68%。于2011年,印度为世界第10大进口国及第19大出口国。印度主要出口品为石油制品、纺织品、珠宝、软件、工程器材、化工制品及皮革;进口品则为原油、机械、宝石、肥料及化工制品。2001年至2011年间,石化制品及工程器材占出口比重由14%成长至42%。

自1985年以来,已有4.31亿印度人脱离贫穷。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印度竞争力居世界第51位,其中在金融市场(第17位)、银行部门(第24位)、创新(第39位)及经商(第44位)等方面表现较佳。全球最大的15家信息科技外包公司中,有7家位于印度,而企业对于外包国家的偏好度仅次于美国。印度为第11大消费市场,2030年将成为第5大消费市场。印度通讯为世界成长最快的国家,于2010年至2011年间,增加了2.27亿用户。汽车工业成长速度居世界第二位,2009年-2010年成长了26%,汽车出口成长了36%。印度发电装机容量为250吉瓦(109瓦特),其中8%属再生能源。

虽然过去几十年间印度经济成长相当迅速,但仍持续面对社会经济上的挑战。印度为世界银行定义日收入低于1.25美元贫穷线以下人口最多的国家,但贫穷人口的比例已由1985年的60%降低至2005年的42%。有一半的孩童体重过轻,其中46%孩童营养不良,政府推出营养午餐以改善印度孩童的营养状况。自1991年以来,印度各邦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最富裕的邦其人均国内生产净值于2007年时已达最穷者的3.2倍。印度贪污情形显着增加,根据报告估计自独立后的非法资金流通约4620亿美元。印度于1991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生产仅329美元,自经济自由化后,2010年时已达1265美元。

印度外汇存底充足,汇率稳定,未来官方也将全面解除外汇管制,由市场决定币值。印度制造业出口已经开始下滑,全国很多地区电力供应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语的人口,目前是21世纪全球最主要的资讯服务业生产国、电脑软件出口国以及众多软体工程师的祖国。印度已经成为软件业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术服务等等也即将成为全球重要出口国,2014任仕达(Randstad Group)公布“亚洲最不快乐的员工”调查显示,最快乐的员工排名第一名是印度。

研究报告

根据2011年的普华永道事务所报告,印度购买力平价国民生产总值可以在2045年赢过美国。在接下来四十年,印度国民生产总额预计平均每年增加8%,因此在2050年前,印度有潜力成为世界成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报告中强调主要成长因素为:年轻且快速成长的劳工人口红利;因为发展教育与工程技术成长使得工业成长力道强劲;快速增长的中产阶级驱动了持续增长的消费市场。世界银行提醒印度要达成其经济潜力,必须持续专注在公共改革,交通基础建设,农业与乡村发展,解除劳动法规限制,教育与能源安全,以及全民健保及饮食营养。

经济学人信息社出版的2017年世界居住消费报告中,比较了160项商品与服务的400种个别价格,消费物价最低的四个城市在印度:第三名的邦加罗尔,并列第五名的孟买清奈,第八名的新德里

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报道,印度报业托拉斯援引这份报告说:“印度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94万亿美元,超过英国和法国,跃居第五位。”相比之下,英国经济规模为2.83万亿美元,法国为2.71万亿美元。根据这份报告,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GDP总计10.5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和德国。由于印度人口众多,其人均GDP为2170美元。该国实际GDP增速预计将连续第三年下降,从7.5%降至5%。“世界人口评论”指出,印度经济自由化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包括放松对工业的管制、减少对外贸和投资的控制以及推行国企私有化。报告说:“这些措施帮助印度加快了经济增长。”报告还说,印度的服务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规模占全国经济的60%,从业者人数占全国就业者总数的28%。

工业发展

印度的通讯产业在2010年到2011年间成长了两亿两千七百万名用户,是世界上通讯用户成长最快的国家。2017年第三季起印度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智慧手机市场,仅次于中国。

印度汽车工业的成长率是世界成长速度第二快的国家,在2009年到2010年国内汽车销售成长了26%,在2008年到2009年间汽车外销成长了36%。印度发电量达到300Gwh,其中42Gwh使用再生能源发电。在2011年底印度信息科技产业共雇用了两百八十万位专家,产值高达一千亿美金,约占印度国民生产总值7.5%,贡献了26%的印度商品外销金额。

印度医药产业也是全球医药产业重要的新兴市场。印度生物治疗产业的研发投资占了总投资的60%。印度是世界上前十二个投资生物科技产业的国家。印度生物科技产业在2012年到2013年之间成长了15.1%,从2,044亿卢布成长到2,352.4亿卢布(依照2013年6月汇率1比60卢布,总值约39.4亿美元)

交通运输

印度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方式。尽管印度交通系统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总体仍旧相对落后。2014年印度铁路里程达68,525公里,规模居世界第五。有7000多个车站,使用超过12,000辆火车,年输送旅客100亿人次,货运量超过10亿吨。但既有铁路线大都存在着年代久、速度慢、安全差等问题,无法满足需求。因为没有完善的管理系统,列车班次在印度经常误点。2015年9月23日,印度铁道部宣布将启动3条高铁线路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印度公路等级可分为三类:一是高速公路和国道;二是邦道和地方主要道路;三是其他道路和村道。据2009年估计,印度全国道路里程数为330多万公里,排名世界第三。印度有12个主要港口和184个中小港口,海运能力居世界第18位。内河航道长度为14,500公里,其中5200公里的河道和485公里的运河可以通行机械化船只。印度有经营定期航班的航空公司共14家,专营非定期航班的空运企业65家。目前,印度私有民营航空公司占据了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靛蓝航空(IndiGo)是印度国内最大的航空公司,捷特航空(Jet Airways)排名第二。而印度唯一的一家国有航空公司是印度航空公司(Air India)。根据印度民航局公布的数据,印度2015年国内旅客运输量达到8109.2万人次,2016年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全球第三大国内航空市场。

随着印度城市化的发展,交通拥堵问题逐渐显现。印度政府早期采取诸如修建立交桥和拓宽道路等办法,但随着机动车数量增加问题日益严重。印度政府通过“国家城市交通政策”和“国家城市更新计划”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地铁系统)、快速公交。嘟嘟车是一种三轮摩托车,在印度常作为出租车使用。而只有大约10%的印度家庭拥有摩托车

人口

2011年3月31日,印度人口普查委员会对印度全国的人口进行了普查,结果显示印度的人口达到1,210,193,422人,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人口第二大国,于2001年至2011年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1.76%,较前一个十年(1991年至2001年)的2.13%为低。性别比为0.94女/男,于2001年人口普查时的年龄中位数为24.9岁。

截止至2019年, 印度的人口数为1368,737,513, 每年以1.08%在增长。过去50年来的医疗进步及绿色革命使农业生产力提高促使人口快速成长,但印度仍面临数个公共卫生相关的挑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印度每年有90万人死于饮用受污染的水以及呼吸受污染空气,每10万人约有50名医师。1991至2001年间,都市人口成长了31.2%,然而,全国仍有超过7成的居民居于乡村。

身着传统服饰的印度妇女

印度于2011年的识字率为74.04%(男:82.14%;女:65.46%),识字率以卡拉拉邦最高,比哈里邦最低。性别比是1.064男/女,预期寿命68.59岁,人口增长率为1.606%,出生率为22.69 /1,000人。印度由于贫富差距大,都市中有不少的贫民窟,传染病窜流:登革热疟疾日本脑炎A型肝炎E型肝炎等危险程度皆高。

民族

印度的主要族群包括了72%的印度-雅利安人和25%的达罗毗荼人。印度还有一群非定居的族群,如以打铁闻名的加督利亚洛哈尔人,以游牧为生的拉巴里人;也有以采集和狩猎维生,或是从事盐商、算命师、法术师、阿育吠陀治疗师、变戏法者、石磨工、刺青师傅等行业。人类学家已辨识出印度约有500个非定居的流浪团体,人数可能高达8000万人。

2014年4月,印度最高法院作出历史性裁决,承认变性人为男性与女性之外的第三种性别。印度目前有约200万名变性人。

印度的性别歧视相当严重,因此经常发生针对女性的强奸暴力事件,大部分发生在贫穷落后的北部地区,例如印度人口最密集的北方邦,妇女地位非常低下;同时社会有严格的种姓之分,关于性别、宗教等的偏见根深蒂固,导致出身于低种姓如贱民的女性往往受害。

种姓

印度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尚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印度人根据吠陀经将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各个种姓之间不能通婚,身分、职业世袭,另外还有不可接触的贱民——旃陀罗。该种姓制度由来已久,在雅利安人最早的宗教典籍《梨俱吠陀》(吠陀经中最早的本集)中,就出现了4个最初的种姓,即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和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4个等级。以后又演变为三大等级,即大体由原来的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组成的高级种姓;由原首陀罗组成的低等种姓;第三等级是一些没有种姓身份的“旃陀罗(贱民)”,社会地位最低,即所谓不可接触者,为数竟近1亿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1/14。种姓之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悬殊,经常引起冲突。目前在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种姓间的隔阂有所消除,但农村中仍有很大影响。

语言

印度-雅利安语支达罗毗荼语系分别为印度主要语支,分别占总人口的74%及24%,其他语言则属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印度未订定国语。

目前印度的第一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约30%人口使用,为印度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已经在1965年终止了它唯一官方语言(或与印地语相同的)的地位,但依旧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地位,亦是全国性的通用语言,主要在政治和商业交往场合使用,英语在教育方面也相当重要,尤其是中等及高等教育。

另外还有其他33种地方性的预定官方语言,包括了英语印地语乌尔都语马拉地语孔卡尼语旁遮普语多格拉语信德语克什米尔语尼泊尔语梵语古吉拉特语奥里亚语迈蒂利语昂加语孟加拉语阿萨姆语泰卢固语卡纳达语泰米尔语马拉雅拉姆语库鲁克语卡西语桑塔利语霍语卡利亚语蒙达里语曼尼普尔语博多语加罗语特里普里语库基语)、米佐语拉达克语等,另外登记的还有超过1,600种语言。

宗教

位于德里的印度教寺庙阿克萨达姆神庙。‎2007‎年摄
印度佛教造像:印度毗湿奴神庙入睡的毗湿奴

印度也是一个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是众多宗教的发源地,几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称为“宗教博物馆”。

全印度约有80.5%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其他的主要宗教团体还有伊斯兰教(15%)、锡克教(1.9%)、耆那教(0.4%),又因早期叙利亚基督教的传入和近现代受到英国殖民统治,也存在基督教(2.3%)。

佛教起源于印度,如今在印度的影响力比较小,占总人口的0.8%,但佛教的传播对印度周边的国家却有相当大的影响。

文化

印度传统舞蹈

印度文化如同一块坚硬的石头,即没有很大的扩张性,也顽强地抵制任何外来文化的入侵。印度早期虽然有许多国王将佛教作为国教,后来被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和突厥王公所统治,近二百年来又被信仰基督教的英国作为殖民地,但每个统治者走后,印度又顽强地恢复古老的印度教传统。伊斯兰文化对印度进行了几百年强有力地冲击,只同化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两片较小的土地,没有能撼动印度主体文化的分毫,正是由于印度作为中流砥柱,迫使伊斯兰教的扩张大潮分为两支,使处于印度阴影下的其他国家没有受到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

传播媒体

印度PVR数字电影院。2006年摄
新德里街头。2011年摄

印度主要的新闻机构和通讯社有:新闻发布署印度报业托拉斯(印度最大的通讯社)、印度联合新闻社(第二大通讯社)。

印度报业绝大部分为私人和财团所有,官方没有报刊。报刊中,最大的三家日报依次为《印度时报》、《马拉亚拉姆娱乐报》和《古吉拉特新闻》。主要印地文报纸有《印度斯坦报》等;主要英文报纸有《印度报》、《印度快报》等。

印度主要的电视台有国营的全印电视台和私营的新德里电视台等。广播电台主要有国营的全印广播电台

T-Series是一家印度著名的音乐录影带和电影公司,2019年3月28日起youtube订阅数持续领先PewDiePie至2019年4月1号被PewDiePie成功再次夺回第一名,因此T-series也快速的换掉了当天才替换的封面页,双方的订阅数仍不分轩轾。[7]现今T-Series已经完全超过PewDiePie,成为YouTube订阅量最多的频道。

此外,T-Series拥有自己的多频道网络,有27个在线播放平台,截至2018年11月,其全部平台总计订阅人数超过1亿,总计观看人数超过615亿次。

电影

宝莱坞电影

印度是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印度的电影产量是世界之冠,每年生产1000部电影,是好莱坞的4倍,主要应付国内庞大的需求。印度同时是世界上电影观众最多的国家,每天进出影院的观众达1400万人之多。

印度电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国家也很受欢迎。

印度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虽然英语仍是官方语言之一,不同语言的族群对母语的电影有很殷切的需求,造就了电影业的发展,尤以孟买为基地的印地语电影业发展最为成熟,被誉为宝莱坞(取自Bombay与好莱坞Hollywood)。所以印地语的电影产量和票房数字均最大。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区成名的电影工作者都会到宝莱坞寻找机会。不同地区的电影会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电影可能会有不同语言的版本。

由于印度是个喜好音乐舞蹈的民族,所以在印度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歌舞元素,于是歌舞片与爱情片成为印度最有特色的电影类型,如2000年的《真爱永存》和2002年的《胭脂泪》(Devdas)等都是最杰出的代表。近年来印度不仅在不断学习和模仿美国电影,如现代动作片《遁天神盗》系列都获得了很好的票房;而且在类型开拓上更是有目共睹,如2007年体育题材的励志片《加油印度!》,2009年批判落后教育思维和模式并着重展现友情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等都带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和感染。

著名男影星有沙·鲁克·罕李提克·罗山阿米尔·汗阿米塔布·巴沙坎,女影星有艾西维娅·莱伊玛都丽·荻西特卡约儿拉妮·穆科吉等。

印度电影观众奖是印度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电影奖项,由杂志《印度电影观众》举办,广大观众参与投票,始于1953年,每年评选一次。

体育

在印度,一些民族的传统运动如卡巴迪印度式摔角仍很受欢迎。但印度并未举办过奥运会世界杯等世界级体育赛事。

印度在大型国际综合运动会的成绩

夏季奥运会:9金6银11铜26枚奖牌(亚洲第7,世界前50)

亚运会:126金168银245铜539枚奖牌(亚洲第5)

世界运动会:1铜1枚奖牌(亚洲第17,世界第70位以后)

夏季大学生运动会:3金1银3铜7枚奖牌(亚洲第12,世界前60)

亚洲室内运动会:22金21银43铜86枚奖牌(亚洲第8)

夏季青年奥运会:6银2铜8枚奖牌(亚洲第11,世界第58)

世界武搏运动会:无奖牌

亚洲武艺运动会:3金7银23铜33枚奖牌(亚洲第10)

亚洲沙滩运动会:8金4铜12枚奖牌(亚洲第5)

亚洲青年运动会:5金3银3铜11枚奖牌(亚洲第7)

教育

印度实行12年一贯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学士课程、2年硕士课程和3年博士课程。还有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

全国现有254所综合性大学,著名的有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加尔各答大学等。

军事

印度陆军边防部队正在进行边境巡逻

印军前身为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雇佣军。1947年印巴分治后始建分立的三军。1978年创建独立的海岸警卫队。总统是名义上的武装力量统帅,内阁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国防部负责部队的指挥、管理和协调。各军种司令部负责拟定、实施作战计划,指挥作战行动。

印度武装部队(天城文:भारतीय सशस्त्र सेनाएं,转写:Saśastra Sēnāēṃ)在印度共和国整体的军事组织而言,包括印度陆军印度海军印度空军,以及各种其他包括印度海岸防卫队印度准军事部队核战略司令部等支持服务机构。

印度保持世界第4大武装力量,估计常规部队总兵力有1,325,000人。印度武装部队正在迅速扩大和现代化,在未来将有军事航天计划,目前则是正在积极开发导弹防御系统和强大的核武军事能力。

陆军

印度陆军人数在21世纪初保持在百万人,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陆军。完全属于志愿役,印度从未使用过征兵制。起初的目标是为了保护国家的边界,然而近来也对内部提供安全保护,特别是对袭击克什米尔和东北部的武装恐怖分子、分离分子。

海军

印度海军拥有55000人,其中有5000名海军航空兵和2000名海军陆战队(MARCOS),是世界第五大海军。印度海军目前拥有超过155艘船舰,包括现已退役的维拉特号航空母舰,目前印度现役航母为维克拉玛蒂亚号航空母舰(INS Vikramaditya,直译为“超日王号航空母舰”,一艘建造中。

印度海军在2016年8月起在印度洋部署了弹道导弹潜舰,以保障国家海域战略安全,目前印度共有五艘弹道导弹潜舰

空军

印度空军拥有140000人,正式成立于1932年10月8日作为辅助空军的印度帝国和皇家前锋1945年在二战期间印度空军正式进入战场作战。自独立以来,印度空军同周边的巴基斯坦和中国进行过四场战争。印度空军也一直积极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的任务。

海岸警卫队

印度海岸警卫队拥有5500人,印度海岸警卫队的组织类似于其他的印度武装部队。它按海岸警卫队法创建于1978年8月18日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它的工作由印度国防部指挥。

外交

印度为不结盟运动创始国之一,历届政府均强调不结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础。印努力与所有国家发展关系,力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印政府调整了过去长期奉行的倾向苏联的大国政策,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持久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

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考虑到所有国家利益并能为所有人接受的国际政治新秩序,要求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呼吁各国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第三世界发展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冷战时期,印度通过一项新的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但是,印度发展同苏联的密切关系,并得到了广泛的军事支持。冷战的结束大大影响了印度的外交政策。

印度目前执行东望政策,旨在加强与美国、中国、欧盟、日本、以色列、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外交和经贸关系。印度与非洲联盟,英联邦国家以及阿拉伯世界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印度仍然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军事联系。中印边境战争时期,中国因朝鲜战争中苏交恶的影响,印度因此同时受到美英苏三国支持。1976年双方恢复互派大使后,两国关系逐步改善。

印度积极参与各项联合国维和任务。目前,印度是联合国第三大的部队派遣国,并且正在努力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在人权问题上,主张推进人权应考虑各国的具体情况,认为最根本的人权是生存的权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问题优于民主和人权,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反对利用人权干涉他国内政,从而损害别国的主权和统一。

重视全球环境保护问题,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求相联系,环保的主要责任应由发达国家承担,建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从事研究和开发来解决环境问题。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列名支持《哥本哈根协议》。

为促进观光产业发展,2014年2月印度国会事务与计划部宣布,实施落地签证新增名单增加到180个国家和地区,包含中国在内。

2003年10月印度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东盟关系显着加深。




亚洲国家

阿富汗阿联酋阿曼阿塞拜疆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林不丹朝鲜东帝汶菲律宾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柬埔寨卡塔尔科威特老挝黎巴嫩马尔代夫马来西亚蒙古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日本沙特阿拉伯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泰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文莱亚美尼亚乌兹别克斯坦新加坡叙利亚也门伊拉克伊朗以色列印度印度尼西亚约旦越南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