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3年2月4日 (一) 18:28Admin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人口1. 35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比1982年(2917人)增加了三点六倍。

  俄罗斯族(中国标准罗马字母:Russ)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定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也有部分分散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通用俄罗斯语和汉语,至2000年约有1.56万人。

  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使用俄罗斯语和俄文,也用汉、维、哈文。俄罗斯语属印欧语系。

  俄罗斯人除从事农、牧业,经营园艺,饲养家畜及养蜂等外,还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他们在生产技术及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

  中国的俄罗斯族共有15609人(2000年),其中城镇12700人,乡村2909人,散居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北京等地。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多,有8935人,占全国俄罗斯族人口的57.24%,分布在塔城、乌鲁木齐、伊犁、昌吉、克拉玛依市等地。在内蒙古自治区有5020人,占全国俄罗斯族人口的32.16%,分布在全区12个盟市,其中,呼伦贝尔市最多,有4741人。呼伦贝尔市所辖额尔古纳市的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是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有俄罗斯族1075人。

  俄罗斯族主要居住的新疆的塔城地区、乌鲁木齐市、伊犁地区以及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丰富,耕地较多,草原辽阔。塔城地区位于新疆西北部,地貌大体分为天山山区、准噶尔界山区、准噶尔盆地区。其中山区面积40%以上,平原46.8%,沙丘、戈壁13.2%左右。塔城地区属温带干旱型气候,年均气温在5℃左右,年均降水量为200—400毫米,无霜期150—200天。平原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呼伦贝尔市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地处多山丘陵区,盆地较狭窄,地理形态为南北狭长,南北最长处为185公里,东西最宽达55公里,属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5℃之间。该乡自然资源丰富,有野生浆果、越桔、笃斯越桔、水葡萄、草莓等10多种。金矿储量大、成色好、开采历史长。室韦乡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现已开发的俄罗斯族家庭游、口岸游、风光游及自然风光,是吸引人们夏季旅游的好去处。

  “俄罗斯人”(Russian、ΡYССΚΝe)一词源自于欧洲古代斯拉夫人的部落名称——罗斯。公元1世纪时被罗马史家称为“维勒底人”。元朝文宗皇帝时,曾征调金帐汗国境内的1万名罗斯军人入大都充扈卫亲军,并赐给土地,史书中称为色目人。清朝文书中称为“罗刹”,这是俄罗斯族祖先罗斯部族的音译。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末和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由于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残酷统治,大批俄罗斯人从西伯利亚等地涌入我国新疆北部地区。盛世才于1934年召开新疆第一次民众代表大会,已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以“归化族”的名义出席了会议。1935年,新疆召开了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会议对新疆各少数民族的划分和称谓做了具体规定,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案。其中,加入了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和其他欧洲人被冠以“归化族”的名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的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中国俄罗斯族使用俄文,他们一般兼通俄、汉、维吾尔、哈萨克等多种语言,在社会上,他们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内,在与本民族交往时讲俄语,使用俄文。


中国俄罗斯族的历史

  中国的俄罗斯族主要是从俄罗斯移居而来。早在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侵入我国黑龙江地区的部分沙皇俄国士兵被俘归降后,被清政府送往北京,编入八旗。在后来的顺治七年(1650年)、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二十二至二十四年(1683—1685年)间,又有百余俄罗斯士兵,随军队自黑龙江北雅克萨边城迁居北京。今北京的罗、何、姚、田、贺五姓俄罗斯族人约200余人,即他们的后裔。

  18世纪前后,有部分俄罗斯逃亡士兵、谋生的农民和传教士等迁入中国新疆北疆。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沙俄对中国的侵略,在新疆北部和黑龙江北部建立居民点,又有大批俄罗斯农民迁入中国境内。沙俄利用各种不平等的条约,在新疆的伊犁、塔城、乌鲁木齐等地设立领事馆和贸易圈,不少俄罗斯商人和手工业者迁入。十月革命后,这些俄罗斯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大部分加入了中国的国籍。十月革命期间,流入新疆的沙俄士兵,被安置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1932-1938年,在苏联远东地区定居的许多华侨被强行谴送回国,这些华侨大多携带所娶俄罗斯族妻子进入新疆。据统计,当时进入伊犁、塔城的有19000余人。今天,新疆的俄罗斯族多数是这些人的后裔。1955—1957年,大批保留有俄国国籍的俄罗斯人迁返苏联,新疆俄罗斯族的人口因而剧减 。

  另外,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额尔古纳右旗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带,也有少量俄罗斯人。这一代居民早先多是闯关东的山东人,他们或淘金,或伐木,或种地,后来逐渐与额尔古纳河对岸的俄罗斯人通婚。今天,额尔古纳河流域一带的俄罗斯族大多是他们的后裔1。

  新中国成立前,俄罗斯族在消除新疆战乱,保持新疆社会稳定方面屡立战功。1931年被新疆省政府招募组成俄罗斯“归化军”,人数最多时曾有3个团,在击垮甘肃军阀马仲英部队的战斗中起了重要作用。1933年,归化军与新疆各民族一道,促成了在乌鲁木齐发生的“四一二”政变,推翻了金树仁军阀政府在新疆的反动统治。

  1944-1949年,俄罗斯族人在新疆三区革命军事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富有军事知识和战斗经验的俄罗斯族军官进入各级指挥员岗位,不少俄罗斯族人被任命为营、连、排级指挥员,还有的人在三区政府的军事厅和内务厅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甚至为革命斗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十月革命前,俄罗斯商人带来了资本主义的因素,刺激了新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丰富活跃了新疆的商品市场。十月革命后,统治新疆的盛世才实行亲苏政策,俄罗斯商人对于促进苏联中亚与中国新疆的经济交流、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世纪30年代,新疆有82.5%的贸易是与苏联进行的。

  俄罗斯族人对新疆近代汽车运输事业的发展有积极贡献。1926年格米里肯被委任为新疆公路局的总办。在他的指导下,从我国东北、天津、伊犁等地聘请俄罗斯族的汽车驾驶员和修理技师,培养了新疆第一代少数民族驾驶员和修理技工。

  俄罗斯族人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和技术工艺,对北疆的农业、畜牧业、园艺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俄罗斯人还引进了食品加工、靴鞋制造、衣裙缝纫、钟表、缝纫机、手摇唱机、自行车等修理技术。

  俄罗斯族十分重视教育。在新疆,俄罗斯族办学较早,辛亥革命以后现代教育就出现于俄罗斯族聚居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俄罗斯族各类教育就形成一定规模,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各类教育的普及率远远高于其他民族。

  在不同时期迁居我国新疆的俄罗斯族中有一部分医疗卫生人员,他们在新疆医疗卫生管理、培养培训医务人员、防病治病、妇幼保健以及医疗卫生知识的传播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为发展新疆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疆农牧区的俄罗斯族人大多以数户或数十户的形式聚居形成自然村,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那里水土肥美,草木繁茂,自然条件优越。他们在那里垦荒种地,居住在靠近牧区地方的,也从事畜牧业。移居东北、内蒙的俄罗斯族人中,有不少人在呼伦贝尔市三河流域安家落户,建起俄罗斯族移民村或中俄杂居村屯40—50个。这里的俄罗斯族人被称为“俄罗斯族和华俄后裔”。

  俄罗斯家庭为一夫一妻制小家庭。父亲掌管家中经济。子女长大结婚后,即另立门户,独立生活。与汉族通婚所生子女,一般都有汉族和俄罗斯族姓名。俄罗斯人名字由本名、父名和姓三部分组成,妇女结婚后随男姓,也有少数为男随女姓者,平常称呼很少叫全名,一般以小名或本名相称,平辈和朋友间可以直呼其名。

  俄罗斯族的家庭关系,夫妻地位比较平等,尊重妇女,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在家庭中老人具有无上的权威,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融洽。婚姻比较稳固,离婚者少。注重对孩子伦理道德的教育。俄罗斯族性格开朗,邻里关系也处理较好。子女成家立业后,要同父母亲分家单独生活,有的则仍同住在一个院子里。

  分家在俄罗斯族看来是子女们经济和生活独立的标志。分家时,如果父母在世,家庭财产由父母主持分配,一般来说,父母要给自己留一份家产养老,然后将剩余的家产分给已出嫁的女儿、成家的儿子和没有成家的儿子。如果父母去世,另立门户的儿女无权继承遗产,其遗产由同父母一起生活的兄弟继承,或按遗嘱处理。

  历史上,新疆俄罗斯族成立过自己的经济、文化教育组织,开展各种经济、文化活动,传播科技知识,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由居住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市)的俄罗斯族商人成立了俄罗斯经济协会,集资经办各项贸易和实业,修建俱乐部,放映电影和举办歌舞晚会等,还购买发电机器,建立小型电厂,为促进新疆的工业、手工业、商业和文化事业作过贡献。1935年,新疆归化族文化教育促进会成立,它是新疆俄罗斯族发展本民族文化事业的爱国群众文化组织。会址设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南梁俄罗斯族人的聚居区。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也先后成立了它的分会。俄罗斯文化教育促进会办有自己的会刊《人民之声报》,促进会内设电影院、图书馆、阅览室、剧场等。俄罗斯文化教育促进会的活动,在新疆各族人民中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在促进新疆政治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俄罗斯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宗教信仰

  俄罗斯族大多信仰东正教,少数人信仰基督教。中国俄罗斯族的年长者对东正教信仰较深,壮年和青少年则大多按东正教徒的常规欢度节日,但多不诵读圣经,不进行祈祷。新中国成立前,俄罗斯族孩子出生后,按教规到教堂去做洗礼,在教堂举行婚礼,请神父主持葬礼。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仪式日渐减少和消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族中的宗教仪式有所恢复。在新疆的伊犁、塔城、乌鲁木齐,黑龙江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都有俄罗斯族建造的教堂。俄罗斯族因与汉族通婚较多,生活习惯上也深受其影响,如春节时拜年请客,清明节祭祖扫墓,逢已故亲属的生日和忌日进行祭祀,墓前不立十字架而立墓碑等。



民族服饰

  俄罗斯族传统服饰,男子多穿斜领麻布衬衫和呢子上衣,系腰带,下穿细腿长裤、长筒皮靴。妇女多穿领口带褶的粗麻布衬衫,外罩无袖长袍“萨拉凡”,或穿一种家织的毛织裙。夏季多穿连衣裙。农村居民多在皮靴上套穿橡胶浅帮套鞋,冬季则穿毡靴和用自纺毛线织成的袜子。现在,平日里人们多着西装革履。




文化

民间文学

  俄罗斯民间文学历史悠久,体裁多样,有民歌、民间故事、谚语、谜语、小品等。民歌有舞蹈歌、短歌(亦称对歌)、爱情歌、仪式歌、浪漫小调等。民间故事包括历史故事、传奇、笑话、短小故事以及婚礼上傧相所讲的故事。民间谚语、谜语、诙谐幽默的讽刺小品,内容也十分丰富。俄罗斯族对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学,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各地仍然保留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民间音乐

  中国俄罗斯族的民间音乐与苏联俄罗斯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一直保存在人民生活中。

  拥有深厚音乐文化传统的俄罗斯人视音乐、舞蹈为生命,无论是宗教仪式还是日常喜庆娱乐场合都有歌舞和乐器相伴。我国流传的俄罗斯族音乐可分为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类,以风格、体裁多样的民间音乐为主体;其音乐属典型的欧洲乐系,调式音阶采用欧洲大小调式,织体以多声为主,带有纵向的、和声的音乐思维特点,在56个民族中独树一帜。流传在俄罗斯族中的民间音乐有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器乐曲3类。

俄罗斯族民间歌曲

  俄罗斯族的民间歌曲有仪式歌曲、抒情歌曲和叙事歌曲和舞蹈性短歌等类别。

  仪式歌曲 主要是反映人民生活习俗,在婚丧仪式中所唱的歌。仪式歌是俄罗斯民歌的重要形式,多与这个民族的传统生活习俗相关,主要用于婚丧类仪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婚礼歌。传统的俄罗斯族婚礼中,姑娘出嫁的前一天亲友们都会赶来祝贺,并在女伴们为新娘梳洗打扮时唱歌送行,是由新娘的亲属、女伴们怀着离别之情唱的,歌声充满着离愁别绪,令人伤感不已。《飞去的燕子》就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婚礼歌。

  抒情歌曲 以反映爱情生活为内容,旋律优美,多采用二部、三部合唱,或1人领唱、众人合唱。歌手们自由地选择自己所乐于担任的声部,并即兴地为曲调配上和声。唱时各声部自由组合并随时进行调整,以保持声部的平衡,如《渔夫之歌》就是一首领唱与二部合唱的抒情歌曲,高声部采用富于特色的俄罗斯自然小音阶,低声部用旋律小音阶。并用拍节奏。歌词叙述了渔夫3个儿子的爱情故事。旋律具有抒情、深邃的特色。

  叙事歌 俄罗斯族民间流传有大量的叙事歌,多是以一曲多词的形式反复演唱,内容题材十分广泛。这类歌曲属于多声部的合唱,叙事歌曲有以战争为主题的《儿子战死在疆场》、《一个果园绿丛丛》等,常用四声部合唱的形式,和声浑厚,并有庄严、肃穆的色彩;有的反映了统治阶级压迫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和爱情遭遇,如《被遗弃的少女》、《崎岖的阿尔泰山路》等。叙事歌曲多为一曲多词,反复演唱,常用多声部合唱形式。

俄罗斯族歌舞音乐

  在民间许多节日喜庆或娱乐晚会中,热烈奔放、活泼开朗的俄罗斯民间舞蹈是不可缺少的娱乐节目。为这些舞蹈伴奏的音乐,多是以独唱或对唱形式演唱的舞蹈性短歌,或者以民间乐器演奏的乐曲。俄罗斯民间流传的舞蹈歌曲数量很多,它们多内容诙谐、风趣,曲调活泼明快,结构方整,并可即兴填词,既适于伴奏舞蹈也可单独演唱;舞蹈音乐的曲调一般来源于民歌,但也有少量专门的舞曲如《卡林努什卡》《米尔卡》《阿金诺奇卡》等。歌舞音乐多是在喜庆娱乐的场合中所唱的短歌,数量很多,结构方整,宜于即兴填词。多用拍,音域在八度与十度以内,内容诙谐、风趣,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俄罗斯族器乐曲

  俄罗斯族的器乐文化也比较发达,几乎所有的男子都能演奏乐器,民间常见的乐器有“巴扬”(手风琴)、吉他、曼陀林和“巴拉莱卡”等。“巴拉莱卡”是一种颇具特色的俄罗斯民间乐器,因琴身为三角形故又有“三角琴”之称。它属于弹奏弦鸣类乐器,形制有高、中、低音五、六种,其中以高音巴拉莱卡的音色最明亮清脆,在民间流传最广。

  器乐曲多是在俄罗斯民歌基础上采用旋律加花或和弦分解变奏手法发展而成,一般在晚会上与歌舞及合唱穿插表演,乐手往往具有较高的演奏技巧和变奏才能。著名的乐曲有《我亲爱的》《卡拉布什卡》等。俄罗斯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为巴扬和曼多林。器乐曲多以民歌或歌舞曲为素材,用旋律华彩的演奏手法予以变奏而成。

  中国俄罗斯族由于长期与汉、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等各民族相互交往,民歌中还常配上不同民族的语言进行演唱。

民间舞蹈

  俄罗斯族能歌善舞,主要乐器有手风琴及曼陀林、小提琴、钢琴、三角琴、班吉拉等。其中弹拨乐器三角琴(琴身主体呈三角形而得名)和班吉拉很有特色。俄罗斯族歌曲婉转悠扬,其中如《山楂树》、《红莓花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也深受其他民族喜爱。俄罗斯族舞蹈形式多样,有独舞、双人舞和集体舞等,传统舞蹈踢踏舞、头巾舞极有特色。新疆的俄罗斯族几乎每家都备有手风琴,手风琴既用来独奏、合奏,又用来伴奏,成为人民娱乐的必需品。

民间工艺

  俄罗斯族民族工艺品风格独特。如黄铜茶坎(撒马瓦尔),因做工精致、造型别致而素享盛名。雕刻工艺发达,从实用型的床栏、椅背雕刻、建筑物雕刻,到包括金属、玉石、木材等工艺品雕刻,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迁居新疆的俄罗斯族人,创办了制革的手工工厂和作坊,使用化学药品和先进工具,加工各种皮子。他们鞣制的各种羊皮、牛皮、马皮轻巧美观,经久耐磨,所生产的油皮鞋,不怕入泥下水,所制造的哥萨克式马鞍、马车套具,轻巧,坚固,新疆各族人民都乐于使用。俄罗斯妇女都擅长刺绣、编织,技艺娴熟,特别善绣十字花绣,除了衣领、袖口、毛衣等衣饰的纹样,室内的门帘、窗帘、台布、被罩、枕套、床围等物品,都绣织不同色彩的几何纹、花草叶纹,浓淡相宜、雅致大方,不但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且也是精美的工艺品。

风俗习惯

  中国的俄罗斯族一直保持着带有浓郁欧洲风情的民族生活传统,同时,由于长期和汉族等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又吸收融入了其他兄弟民族的一些习俗。

婚姻习俗

  俄罗斯族恋爱与婚姻自由,但结婚必须经父母同意。婚礼在教堂举行。由神父询问新郎新娘结婚是否自愿,当得到肯定答复之后,神父为他俩祈祷祝福,双方交换结婚戒指。新郎新娘将两杯酒各喝每杯中的一半,以示同甘共苦。客人们则在举杯饮酒前高呼:“苦啊!”新郎新娘接着互相亲吻,以示相爱。结婚3天回娘家,新娘父母亲要先端出面包和盐水,女儿、女婿稍食之,再拿出酒,各喝一杯,以示甜蜜幸福。

丧葬习俗

  俄罗斯族实行土葬,葬礼在墓地举行,由死者的男性亲友将棺材抬至墓地,将棺盖揭开,亲友们向死者作最后告别。神父诵读有关的圣经,为死者进行祈祷。葬仪完,盖棺,钉棺钉,用白布带将棺木放入墓穴,亲友投以花束,由长子或最亲近的男性亲人填第一铲土,其他男性亲友随后即铲土将墓穴填平,墓上竖十字架或石碑。父母亡故后,从前子女要穿葬服,现在一般佩带黑纱,40天内不得看电影、唱歌、跳舞、理发等。每逢死者忌日要进行悼念活动。

礼仪

  俄罗斯族是一个非常注重文明礼仪的民族,体现在日常交往的各个方面。熟人见面时要说“您好”或“你好”;分别时要说“再见”;向陌生人问事时,要先问好,询问过后要表示感谢;看见别人吃饭时,一般说“祝你胃口好”;遇到病人时要问候“祝你健康”;送人出远门时祝福“一路平安”,当大家相互告别后,即将分手的人们必须重新坐下,静默片刻,然后站起来,簇拥着外出的人踏上行程;晚上临睡前要互道“晚安”等;节日前夕见面时要说“预祝节日快乐!”如遇重大节日,有的还有互相写信或互致贺电的习惯。接吻、鞠躬、握手等礼节也很普遍,亲人或好友久别重逢时要拥抱在一起,双方互吻面颊,两边各一下。异性之间一般只握手。遇有长辈或妇女时,不宜先伸手,等对方主动伸手时再与之握手。对初次见面的妇女,只行鞠躬礼,不握手。握手时要先脱去手套,轻轻摇动。遇到有人打喷嚏,周围的人要祝其健康,打喷嚏的人要表示感谢。两人谈话时,别人不宜随意插话。在俄罗斯族家庭中,婴儿满月时主人要设酒宴招待亲友,给孩子命名;婴儿40天之后到3个月内,要到教堂为孩子举行洗礼,并认教父、教母。

  俄罗斯族热情好客,非常重视亲情和友谊。亲戚、朋友之间往来密切,并经常举办家庭聚会。到俄罗斯家中做客或办事,进屋前须先敲门,得到主人的允许后,要先把鞋擦干净,然后入内。进门要脱帽,坐在主人让给的座位上。客人若要吸烟,要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室内不能乱扔纸屑、磕烟灰、扔烟头。最隆重的传统礼节是用面包和  盐迎接客人,象征着善意和友谊。来客须切下一块面包蘸少许盐吃下后才可进屋,这种礼节过去只用于迎接贵宾和新娘,现在也用于一般社交场合。女主人在客人面前必须戴头巾,以示尊重。聚餐时,使用过的刀、叉都要搭放在盘沿上,若放在桌布上,就会被视为不讲卫生的失礼行为。

禁忌

  俄罗斯族忌讳星期五和13这两个数字,请客不请13人,结婚也要避开每月13日,认为是不祥之日。忌讳送黄颜色礼品,认为黄色表示不忠诚。忌讳问妇女的年龄。到俄罗斯人家做客或办事,进门必先敲门,否则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不能将客人引到厨房,认为是最不礼貌的接待。忌讳生人坐床上。


食俗

日常食俗

  俄罗斯族的主食是自己烤制的面包,副食多为俄式热菜。常吃包子、饺子、各式面条和抓饭。喜欢吃黄瓜、西红柿等生菜,还常吃用青西红柿、胡萝卜、黄瓜、圆白菜腌成的酸菜。爱喝加有牛肉和土豆的各种菜汤、白酒(沃得卡)和自己酿制的醇香甜美的啤酒(比沃)。

节庆、礼仪食俗

  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过节这天,每家除准备丰富多彩的“比切尼”(糕点)之外,还要准备煮熟的彩蛋,即将煮熟的鸡蛋涂上红、黄、蓝、咖啡、绿、紫等色彩。进门的客人首先要和主人互相祝贺节日,接着主人给客人递过一个彩色鸡蛋,表示庆贺。主人和客人还可以一起玩碰鸡蛋的游式。客人入座后,主人要拿出丰盛的食品和饮料招待客人,其中有一种高30多厘米、直径20多厘米的圆型塔式面包,称为“古力察”。这种面包是由糖、油、鸡蛋和牛奶等原料制成,表面涂有晶莹的糖粒和彩色的奶油,不仅颜色悦目,而且松软可口,招待客人时,一般要把它切成片后食用。


民间体育活动

打堡垒

  打堡垒流行于伊犁俄罗斯族和维吾尔族民间的体育娱乐活动。是一种随时都可以进行的击木运动。比赛时事先要在地面上划好圆圈里立好几根木桩,称为“堡垒”参加对抗的人分两队,人员多少不限;但双方人数要相等,双方参赛的选手分用手中木棒击打“堡垒”中的木桩,以击的次数,击出的木桩多为胜。1851年,由俄罗斯人和塔塔尔人传入。该运动场地长22米,宽约6米,土地平整。场地正中划一中线连接两条边,中线两边隔1.5米各划一条平行线作起步线。场地两底线中心点上各划2-3米见方的区域作摆木区,摆木区里有摆成图案的5根小木柱。摆木区平行于中线的一条边线叫初次进攻线。比赛分两队进行,每队人数相等,单数、双数都可,一般以5人为一队。每两个击木棒编一个号,每个队员配备两根同号棒。比赛开始,一方队员依次从另一方摆木区初击线后面向本方摆木区内的小木柱掷击。击木者要从15米远的击木区,投出击木棒,把摆木区内的小木柱打出去。击木一方运动员,每人打一棒,第一人未完成,第二人接着打。掷击时,只要将任何一个小木柱击出摆木区外,即可移至中线外继续掷击,直至将其余小木柱击出摆木区外。当运动员把第一种图案的木柱全部打出去,可以开始打第二种图案,还是每人一棒。再另摆一个图形后,再从初击线处开始掷击。如未全部打出去,换由对方击木,依次循环。小木柱在摆木区中可以摆出十多种图案,难度越来越大,以最先打完商定的各种图案的队为胜。如果先击的一队首先掷击完小木柱,后一队在最后一轮中也紧接着击完,则判所剩掷击棒多者获胜。


民居

  俄罗斯族传统住宅多为砖木结构、高大宽敞的平房,也有单一木材结构的房屋。铁皮屋顶大多涂上彩色油漆,向四周延伸形成廊檐。屋顶上开有天窗,可调节室内温度和空气流通。屋内分为客厅、居室、厨房等,多砌有取暖的火墙。室内铺有地毯,陈设有沙发、桌椅、书架、衣橱等。农村的俄罗斯族民居,房屋四周砌有院墙,庭院内栽植有各种花木,环境优美宜人,后院建有畜圈、地窖和库房。有的村居自然环境非常优美,如俄罗斯族居住较多的塔城市二工镇喀浪古尔村,弯弯的小河从村中流过,一幢幢房屋和庭院被树林掩蔽着,显出一派宜人的田园风光。在额尔古纳河流域林区一带的俄罗斯族,有的还居住传统的俄罗斯“木刻楞”房屋,既保留了俄式的建筑风格,又加上新的设计,色彩鲜艳,十分漂亮。


民族节日

  俄罗斯族的节日主要有圣诞节和复活节。圣诞节在公历1月7日,届时,家家都装饰圣诞树,享用丰美的食品,由扮演的圣诞老人分发礼物,唱歌跳舞,欢度圣诞夜。复活节在每年4月间,节前49天为斋戒期,过节第一天即复活节。俄罗斯族的复活节为节中之节。届时家家准备丰盛的食物,男女老少皆着节日盛装,相互登门庆贺,尽情歌舞。过节前一天,各家要煮很多彩蛋,看上去犹如五彩缤纷的花坛。客人进门祝贺时,主人分给每人一个彩蛋,以象征生命的昌盛。在欢聚进食时,主人和客人还玩碰鸡蛋的游戏,有输有赢,非常有趣。此外,还有“报喜节”(节期在每年3月上旬)、“成年节”(节期在每年6-7月间)等,也过元旦、春节、国庆等全国性的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另外,还有未被确定的民族成份的人口,共73.4万多人。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在55个少数民族中:
  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8个民族,他们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等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为1600多万人。
  人口在百万人以下10万人以上的有15个民族,他们是:傈僳族佤族畲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仡佬族锡伯族等族。
  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15个少数民族,他们是: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基诺族等族。
  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有7个民族,他们是: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按实地普查区域的人数计算)等民族。